第43頁(第1/2 頁)
您失望了嗎?還想著輕輕開啟紙匣,優雅地取出一冊麻線裝訂的藍皮書,矜持地翻開薄薄的泛黃的紙頁,凝神誦讀紙上那些從右至左豎印在朱絲欄裡的墨字,嗅著滿頁書香,不時呷一口清茶,魂遊宇內,神交古人?可惜呀,至少&ldo;翻書頁&rdo;這種樂趣您在唐朝很難享受到,改成&ldo;卷書軸&rdo;比較可行。
您問為什麼唐朝沒有&ldo;線裝書&rdo;?那咱們得從頭說起了。來來,書案後面有坐墊,還有可供倚靠的&ldo;憑幾&rdo;,您不妨盤腿坐下來,聽我慢慢講。
我國最早的書籍是什麼樣子呢?您肯定知道&ldo;甲骨文&rdo;吧,那些是刻在龜殼或者動物骨頭上的,算是最早的漢字書。之後是&ldo;金文&rdo;,一個個鑄刻著文字的青銅金屬器具有了書籍的屬性。差不多同時&ldo;簡牘&rdo;也出現了,是用竹子或者木頭削成的薄片,窄的叫&ldo;簡&rdo;,寬一些的叫&ldo;牘&rdo;,文字就寫在這些竹片木片上,然後用皮繩串聯起來,讀的時候展開,讀完了捲起捆上放好。這種一卷一卷的&ldo;簡牘&rdo;是南北朝造紙術大規模應用之前,我國最普遍常見的書籍。
與簡牘並行的還有一種&ldo;帛書&rdo;,把字寫在平展吸濕的布帛上,重量比竹木要輕得多,攜帶方便,但是布帛也比竹木貴得多,所以只有重要的、有儲存價值的文字或圖畫才會做成&ldo;帛書&rdo;,日常應用性文書大部分還是寫在簡牘上。
霹靂一聲震天響,漢朝有了造紙場。
我們都在課本上學過,東漢蔡倫造紙,但其實蔡公公只是&ldo;改進&rdo;了造紙術,從出土文物來看,西漢武帝年間就已經有&ldo;紙&rdo;這種東西了,不過產量少、質量差、使用不普遍。後來造紙術穩定地發展進步,但舊的習慣並不容易改變,一直到南北朝時期,竹木簡牘的書籍還在社會上廣泛流行著,被轟下臺鞠躬謝幕要到隋唐時代了。而且就算到了唐以後直至清朝,雖然一般性書籍都是紙質的了,但特別嚴肅隆重的場合,比如皇帝皇后即位、冊封、下葬、祭天等,仍然還用玉或金做的簡牘來寫字,這也是當時人&ldo;崇古&rdo;心理的一種反映吧。
竹木簡以&ldo;捲軸&rdo;形式存放,是受制於材料本身&ldo;零散串聯&rdo;的特性。而等大家都習慣於書籍的這種存在形式以後,雖然竹木片換成了紙張,人們仍然還是按老規矩把紙捲起來存放,這就是您穿越到唐朝以後,所能見的這些&ldo;捲軸式&rdo;書籍了。
現在我們拿出一卷書來仔細看看吧。您身邊的書架上,有一束束平著堆放的卷子,也有一些盛裝書的布袋,袋口開著,露出五支或者十支書軸。這種專門裝書的袋子叫&ldo;帙&rdo;,形容書籍多的成語&ldo;卷帙浩繁&rdo;到現在還很常用哦。
露出袋口的書軸上,吊繫著標籤,您拈起一個標籤來看,入手沉甸甸的,據說皇室藏書裡有很多標籤是用象牙做的呢‐‐標籤上寫著&ldo;尚書正義 卷四&rdo;,這是標明這一卷書的內容和次序。因為捲軸書開啟檢視比較麻煩,也容易弄壞紙面,所以為了便於快速查詢書籍內容,在書軸頭上系簽是很有必要的。
我們把這卷書抽出帙袋,您看,最外面一層粘裱著布帛或硬紙,這個叫&ldo;褾&rdo;,作用類似於我們給課本包上的書皮,既能保護書籍也能裝飾外觀、彰顯個性。書皮外沿還要連上一條絲帶,用來把整卷書捆縛住,以防止紙張隨便散開損壞掉。
解開系帶,右手捏住書皮首端,左手把書卷慢慢往左展開,一行行豎寫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