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跟隨喬峰到杭州(十一)(第1/3 頁)
翌日早他們起來,繼續騎馬一起在廬州城遊覽,首先來到了桴槎山。
歐陽修撰寫的《浮槎山水記》使得浮槎山聞名遐邇,成為文人墨客常常登臨遊覽之所。《浮槎山水記》全文七百多字,是歐陽修在京師任內,為廬州鎮東軍留後李端願贈送浮槎山泉水而寫的。歐陽修和李端願都是品泉論水的專家。一次,李端願登臨浮槎山,見山有石池乳泉,飲後覺得甘冽無比,覺得這裡的石池乳泉中的水質為等,特用罐裝一些,從廬州府送給遠在京城的歐陽修。歐陽修品嚐以後,極為讚譽,給李端願回信說:“所寄浮槎水,味尤佳。然豈減惠山之品?久居京師,絕難得佳山水,頓食此,如飲甘醴;所惠遠,難多致,不得厭飫爾!”歐陽修將浮槎泉和無錫惠山泉相比,認為兩者之間難分下,並以路遠難致,不得多飲為憾。
不僅歐陽修對浮槎山和浮槎山泉評價很高,而且唐、宋時期的文人墨客,諸如宋代的釋用遜等眾多名人雅士,多愛以浮槎山為題賦詩作畫,其人文景觀之豐富,是海內外名山所少有的。
巧石
浮槎山有巧石三十餘處,皆以形象取名,一個巧石便是一處景點。
大廟
浮槎山又名北九華,佛教鼎盛時期有寺廟十餘處,甘露寺、浮槎寺最為有名。甘露寺又名大山廟,位於浮槎山主峰,合巢泉旁,主殿二進一院二廂,四周山頭、山澗的七處廟宇屬甘露寺下院。
然後來到了四頂山。
四頂山在廬州城南、巢湖北岸。因山有四峰,故名。又傳說古仙魏伯陽鑄鼎煉丹於此,故又稱為四鼎山。唐代有人建寺,後方自勉建朝霞書院於此,皆毀。四頂山有“四頂朝霞”景觀。山有洞穴奇石、朝霞”景觀。山有洞穴奇石、“煉丹池”。池在西峰,南北長約六丈多,東西寬五丈,深三尺多,山泉終年不竭,清澈見底。“仙人洞”長三尺,寬五尺,高六尺,可容數人。“伯陽井”又名“蜀井”,也在西峰,深不見底,水清味甘。另有“鸚鵡觀天”石、“老蚌含珠”石、“棋盤”石、“都御史座”石、“釣魚臺”、“天將守門”等自然景觀。
四頂山之美,以朝霞為最。相傳東漢魏伯陽曾在此煉丹,山下留下的丹砂、仙粉,輝映朝霞,放射異彩。四頂朝霞先後被列為“廬陽八景”和“巢湖八景”之一。四頂山有煉丹池、朝霞寺、朝霞書院、滴蘆井等名勝古蹟;有青蛙石、鸚鵡石、釣魚臺、都堂石等奇石異景。四頂名勝,歷來為文人墨客所仰慕,羅隱、李天馥等都留下了讚美詩篇。四頂山景多、詩多。
初晴露旦,旭日東昇,登山俯瞰,恍乎湧五色琉璃,故又名朝霞山。為古“廬州八景”之一。山樹木蔥鬱,怪石林立,石尖端常年滴水,俗稱茶壺嘴。登山遠眺,百里巢湖片片風帆,姥山忠廟綺麗風光,盡收眼底.唐著名詩人羅隱有《四頂山》詩記其勝:“勝景天然別,精神入畫圖。一山分四頂,三面瞰平湖。過夏僧無熱,凌冬草不枯。遊人來至此,願舍發和須。”
尤其令人驚異和不可思議的是,在那大廟和花園相隔的長廊之間,有一口十幾米深,名為“滴蘆井”的高山古井,晚月中天時,從井底水中能看到光怪陸離的五彩祥雲和美妙的月光,這便是四頂山景中之景——朝霞映月。北面山腰處有一處驚險奇觀:一條巨大呈寶塔狀的尖石直穿長空,高約七八米,頂端鑲有一塊石片,並垂下一條長三四米的石線,彷彿一個仙翁正坐在那裡靜靜地垂釣。在南面山腰朝陽處,有兩塊形似一雙鸚鵡巨石,名曰“鸚鵡石”,每當陽光照射之時,站在三里外的中廟或更遠一點的姥山向北遠望,只見那鸚鵡石宛如一對情鳥在交頸相偎,喃喃細語。巢湖水邊的西山腳下,有一孤石,似出水青蛙棲息岸邊,昂首望天,曰“青蛙石”。四頂勝鏡,不僅吸引了大批古今遊客,也留下了成篇累卷的膾炙人口的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