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漫遊古城長安(二)(第1/4 頁)
接著他們騎馬來到了大明宮,大明宮則是唐朝時期的皇宮。
丹鳳門
丹鳳門是唐大明宮中軸線的正南門,其長度、質量、規格為隋唐城門之最,體現其千般尊嚴、萬般氣象的皇家氣派。它的規制之高、規模之大均創都城門闕之最,對研究唐長安城有重要價值,被譽為“盛唐第一門”。丹鳳門發現了五個門道遺蹟,是當時最高的城門,東西長達二十多丈,南北寬六丈許,是古代規格最高的“天下第一門”。
丹鳳門沿用歷史長達二百四十餘年,北面正對含元殿,兩者之間為長兩百餘丈的御道。丹鳳門始建於唐高宗龍朔二年大規模營築大明宮時,於大明宮南牆即長安城北郭牆東段開闢修建。唐肅宗至德二年,曾改名“明鳳門”,不久複名“丹鳳門”。自建成之日起,丹鳳門就成為唐朝皇帝出入宮城的主要通道,在大明宮諸門中規格最高。丹鳳門有高大的門樓,是唐朝皇帝舉行登基、宣佈大赦和改元等外朝大典的重要場所。
望仙門與建福門
宮城外牆的城門,除南宮牆中央的丹鳳門外,其東側有望仙門(再東還有東內苑的正門——延政門),西側有建福門。
晚唐時期,皇帝多在宣政殿西側的延英殿視朝,朝的宰相和百官都是從西側的建福門出入,所以建福門成為使用頻率最高的宮門。《長安志》記載:“丹鳳門西曰建福門,門外有百官待漏院”。杜甫和賈至《早朝大明宮》一詩中,描寫了早朝待漏時的情景:“五夜漏聲催曉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旌旗日暖龍蛇動,宮殿風微燕雀高。”
左銀臺門與右銀臺門
左銀臺門位於紫宸殿東,右銀臺門位於紫宸殿西。
晚唐時期,皇帝主要住在大明宮的西部寢宮,內侍省、少陽院、翰林院、客省等都集中在右銀臺門一帶。右銀臺門外,向南直通長安城北牆的興安門,由此門進入長安城以及皇城和大內,交通方便,所以大明宮西側的右銀臺門就成為出入大明宮的主要宮城大門。
翰林門
唐代翰林、學士們每天下班,先從右銀臺門進入大明宮,然後再由西宮牆翰林門出去,即進入西夾城的翰林院與學士院。《雍錄》卷四載:“學士院在禁中,非內臣宣召無因得入,故院設復門所以通禁庭也。”
九仙門
位於右銀臺門北。九仙門外正是“西夾城”北段、右三軍(右神策軍、右龍武軍、右羽林軍)駐地,此門只是右三軍駐地通往宮內的大門。元和十五年(820年),穆宗即位不久,就多次到右軍,並登九仙門樓觀察角抵和雜戲。
玄化門
開於大明宮東牆北段,溝通東夾城內駐在的左三軍與宮城的聯絡。東宮牆的玄化門與西宮牆的九仙門,功能相同,形制對稱。
太和門
《長安志》載:左神策軍、左龍武軍、左羽林軍等“左三軍”在“太和門之北”。所謂太和門,顧名思義與“太和殿”有關。
玄武門
《舊唐書·玄宗本紀》載:玄宗除韋后時,曾親歷大明宮玄武門用兵。《唐六典》載:“北曰‘玄武門’,左曰‘銀漢門’,右曰‘青宵門’”。位於夾城北宮牆中略偏西。
內重門
位於玄武門內(南)側,是一座便於車馬通行的三間一門道“屋門”——穿堂門。
重玄門
夾城北牆正中,正對玄武門。
三朝大殿
含元殿
含元殿是大明宮的大朝正殿,位於丹鳳門以北、龍首原的南沿,是舉行重大慶典和朝會之所,也稱“外朝”。主殿面闊十一間,加副階為十三間,進深四間,加副階為六間。在主殿的東南和西南方向分別有三出闕翔鸞閣和棲鳳閣,各以曲尺形廊廡與主殿相連,整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