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漫遊古城長安(二)(第2/4 頁)
築呈“凹”字形。主殿前是以階梯和斜坡相間的龍尾道,表面鋪設花磚。在龍尾道的前方還有一座宮門,左右各有橫貫東西的隔牆。
含元殿建造時充分利用了龍首原的高地,居高臨下,威嚴壯觀,視野開闊,可俯瞰整座長安城,王維有詩云:“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形容了它當時的巍峨氣勢。
含元殿主要是舉行大朝禮儀的場所。自龍朔三年,唐高宗始聽政於大明宮,含元殿便取代了太極宮承天門的地位。
無論是大朝儀、還是皇帝尊號、改元大赦,都屬於含元殿的禮儀功用。除了用做禮儀,含元殿使用很少。見於史料的僅有宴燕群臣和策試舉人。唐玄宗經常在含元殿大宴群臣,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宴京師侍老於含元殿庭,賜九十以幾、杖,八十以鳩杖”,規模很大。唐玄宗還曾在開元八年、九年,天寶元年、三年四次在含元殿策試舉人。
宣政殿
含元殿正北是宣政殿,為皇帝臨朝聽政之所,稱為“中朝”。
宣政殿前左右分別有中書省、門下省和弘文館、史館、御史臺館等官署。在殿前有三門並列的宣政門。
宣政殿作為常朝的殿堂,是大明宮中軸線三座主要朝廷主殿的核心,大唐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和影響歷史程序的詔令,都是從這裡策劃和發出的。
紫宸殿
紫宸殿位於宣政殿以北,是三朝制中的內朝,即“常日聽朝而視事”的地方,群臣在這裡朝見皇帝,稱為“入閣”。依據古制,宣政殿乃是“朔望視朝之所”,皇帝本應該在宣政殿議事,但由於“玄宗始以朔望陵寢薦食,不聽政,其後遂以為常”,使得原本在朔望視朝的慣例,沒有認真執行。改在紫宸殿聽政,“百官侯朝於衙者(宣政殿),因隨而入(紫宸殿)見”,即皇帝在紫宸殿聽政,而百官在宣政殿外侯旨,聽候傳喚。
紫宸殿東有浴堂殿、溫室殿,西有延英殿、含象殿,東西並列,是皇帝日常活動之所。紫宸殿北有橫街,街北即后妃居住的寢殿區。
紫宸殿為第三大殿,是大明宮的內衙正殿,皇帝日常之間的一般議事,多在此殿,故也稱天子便殿。
別殿亭觀
大明宮的北部為園林區,建築佈局疏朗,形式多樣。紫宸殿以北為太液池,又名蓬萊池,池內偏東處有一土丘,稱蓬萊山。池的沿岸建有迴廊,附近還有多座亭臺樓閣和殿宇廳堂。
延英殿
中晚唐,大明宮主要宮殿的功能隨著政治形勢的發展而有所變化。三朝大殿逐步由實質性的朝堂變為禮義性質,真正國務決策議事躲在接近皇帝寢宮的延英殿進行。延英殿位於正寢紫宸殿西閤門以西,兩者相近,聯絡方便。自肅宗以後,延英殿幾乎成為朝廷的中心。
麟德殿
麟德殿是大明宮內規模最大的別殿,也是唐代建築中形體組合最複雜的大建築群。建於高宗麟德年間,是皇帝宴會、非正式接見和娛樂的場所。唐代皇帝經常在這裡舉行宮廷宴會、觀看樂舞表演、會見來使的活動,唐代宗曾在此一次歡宴神策軍將士三千五百餘人。當時,唐代的官員以能出席麟德殿宴會為榮。
史載在麟德殿大宴時,殿前和廊下可坐三千人,並表演百戲,還可在殿前擊馬球。
麟德殿位於大明宮西部右銀臺門內龍首原北坡一個突起的高地,可以俯瞰太液池、蓬萊山及周圍殿閣亭廊的幽美景象。
麟德殿是大明宮中相當重要的大型宮殿,具備一定的內朝性質,是大明宮中僅次於中軸線大朝含元殿、常朝宣政殿、紫宸殿,但其更為主要的功能是宴樂的會場。
清思殿
《舊唐書》載:“敬宗荒姿,宮中造清思院新殿,用銅鏡三千片,黃、白金薄十萬番”。清思殿是大明宮中休閒娛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