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1/3 頁)
小學五年級800米賽跑時,衝進了大操場,在內跑道領著女兒一起跑,急得操場邊上的小學老師們一齊叫喊:“家長不要領跑!這樣不好!”
我只當聽不見,耳邊是風聲“呼呼”,後邊是女兒跑步的“踏踏”聲,我有一種要飛起來的感覺,真爽啊!我當時一邊跑,一邊頻頻回頭催孩子,“快!快!!”女兒面色煞白,看樣子連氣都快喘不過來了,但終於跌跌撞撞地堅持跑完了800米,拿到了第五名。
她媽媽很高興,為我打酒炒菜;我大嚼著在想:但願今後她能夠自己跑,再不要老爸領跑……
再之後,我們來到了深圳。
一天,學校裡組織春遊,女兒沒去。我們知道了,問她為什麼這樣做?她說:“春遊要交45塊錢的。”
45塊錢對深圳人來說算什麼?但那時我們剛剛來,在這裡要重新建一個家,要用錢的地方實在多,常常捉襟見肘,她媽媽為了節省每天的公共汽車費,一大清早就踩著單車送她去上學。這樣的艱辛想必給孩子很大刺激,所以,她想幫我們省下這筆費用,壯實我們的菜籃子,孩子的用心又一次讓我感嘆不已。我對自己說:你要加油了,父親——
那以後,日子一天一天的好過起來,而女兒留給我的印象也好像就靜止在那一刻,像是一張老照片。我逐漸習慣了忙碌,也習慣了讓她媽媽去為孩子操心,自己只忙著去做一件件不得不做的事,跟女兒的交流日益稀少。直到她有一天上大學走了,離開了深圳,去了廣州,我們夫婦送她進校後在返回的路上,我的心裡一直在發空,唉,我那時候好不自在,我們兩口子互相眼瞪眼的乾巴日子就這樣開始了??……
如今讀到女兒寫的書了,心裡多少有些安慰,畢竟,女兒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思考,就是那淡淡的迷惘和不快樂,也很像年輕時的我。
不知在哪兒看過一首小巧玲瓏的詩,詩中說:
“你在看報,
報紙也在看你,
…………
你的眼睛就是標題,
你的頭髮就是鉛字,
你的嘴就是括弧,
你的鼻子就是驚歎號!
最精彩的部分在哪裡?
不知道,不知道……”
是的,孩子在我們眼中長大,我們也在孩子的目光中成熟。各有各的角度,我們互相隨著歲月改變著自己在對方心目中的印像,變得越來越像是朋友。
朋友?是的,朋友!——
女兒在書中用著朋友的態度和語氣同人交談,只要你看這本書,你就能感到那種真誠和坦率,就像女兒戴的那副小眼鏡一樣,那鏡片裡就有一個小小的你。
我的心輕輕地放下來,好像鬆了一口氣,女兒終於不要我再領跑,我也不要她跟著我跑。我們完全放鬆,像朋友一樣地走,那麼,誰在前面領跑呢?
生活。
父親2004年8月寫於梅林
14。認識你自己
作為一名職業編輯,一本書讀完了,總是要找它的角度,它對現實社會有什麼意義,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它的可讀性等等,讀女兒的文章,不由自主地就站在一個編輯的立場上來看她的書。
女兒的文筆一般,但時有思考的火花在閃爍。關鍵是書的角度,它以一個獨生子女的親身經歷,用第一人稱的敘事方式來直接檢討、評判中國的獨生子女教育,這在我們青少類的圖書中甚為鮮見。這種寫作在女兒是自然流露,從編輯的眼光來看就比較獨特了。
兩年前我曾編輯了一本叫“一個精靈和三個女孩”的書,書中的女孩沒有父親,和母親艱難地活著,女孩心靈深處的孤寂躍然紙上。那時,我的編輯角度是著眼於單親家庭這個方面,對於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