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部分(第4/5 頁)
誅,乃使人刺殺緒。(《漢紀》)]�
武帝以法制御下,好尊用酷吏。郡、國二千石為治吏大抵多酷吏。以酷法嚴治貴戚、權貴及豪強,法誅並用,飲食連坐。�
[《廿二史札記》:《杜周傳》:“武帝時詔獄益多,二千石擊廷尉者不下百餘人,其他獄案一歲至千餘章,大者連逮證案數百人,小者數十人,遠者數千裡,近者數百里。既到,獄吏責如章告,不服,則笞掠定之。於是皆亡匿。獄久者至更數赦,十餘贈猶相告言,大抵詆以不道以上。廷尉及中都詔獄,逮至六七萬人,吏所增加又十有餘萬。”是可見當日刑獄之濫也。民之生於是時,何不幸哉!]�
“東方群盜起”。泰山,琅琊農民暴動起義,阻山攻城,道路不通。出兵彈壓。拜直不疑為青州刺史。�
[時關東農民起義軍紛起,大者數千人,攻城邑,取庫兵;小者以百數擄掠鄉里者不可勝數。泰山、琅邪有徐勃等,南陽有梅免等,楚有段中、杜少等,燕趙之間有堅盧、範主等。起義歷經數年。遣直指使者暴勝之等赴各地鎮壓。暴勝之奏殺(經奏報批准而殺)二千石、誅(不經奏報而殺)千石以下,及與起義軍通行、飲食而連及者,大郡至萬餘人。作“沈命法”:“群盜起,不發覺,發覺而捕弗滿品(所捕人數不足)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主管之人)皆死。”以後他方官與小吏多隱匿不報,以全身避法。]�
頒《沉命法》,凡二千石以下察捕盜賊不力者,皆處死。�
[趙翼論曰:“漢武時,酷吏盛行,民輕犯法,盜賊滋起,大者至數千人,攻城邑,掠庫兵。帝使光祿大夫範昆、[故]九卿張德等,衣繡衣,持節發兵,斬首或至萬數,並誅通行飲食者。數年稍得其渠率,而散亡者又聚黨阻山川。無可奈何,乃作沈命法,盜起不發覺,覺而勿捕滿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皆死。其後小吏懼誅,雖有盜不敢發,恐累府,府亦使不言,故盜賊益多。”�
《史記·酷吏列傳》記載天漢暴動較詳,認為主要原因是酷吏專斷,“吏民益累犯法,盜賊滋起”。《漢書·王莽傳》則認為連年征伐是天漢暴動的直接原因。大抵天漢暴動是元封流民驟現形勢的重演,不過規模更大,來勢更猛。]�
秋,止禁胡巫祠道中者,大搜。�
派直旨繡衣使者,持節,虎符,以監郡守。�
以匈奴降將成娩為騎將,率樓蘭國兵擊車師。匈奴遣右賢王將數萬騎馳援,漢兵不利。引去。��
天漢三年(B98,癸未),59歲。�
正月,陵兵敗書聞。廷辯,司馬遷為李陵進言,獲罪下獄。�
2月,初榷酒酤。�
3月,東巡求神仙,封泰山。�
御史大夫王卿有罪自殺。�
怠厭方士怪迂語。然猶希冀能見仙人,得長生不老術。�
秋,匈奴入雁門。太守棄市。�
以執金吾杜周為御史大夫。�
[(杜周)捕治桑弘羊、衛皇后昆弟子刻深,天子以為盡力無私,遷為御史大夫。]��
天漢四年(B99,甲申)60歲。�
春正月,朝諸侯於甘泉宮。�
春3月,巡行泰山。�
夏四月,立皇子劉髆為昌邑王。�
5月還京,居建章宮。�
9月,令罪人入錢贖死。�
派李廣利,路博德,韓說將十萬人擊匈奴。不利,還。謠傳以為李陵為匈奴練兵。�
漢武帝生平大事年表(42)
導演:胡玫 編劇:江奇濤
連載:漢武大帝 出版社: 作者:導演:胡玫 編劇:江奇濤
[春,李廣利出朔方,至餘吾水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