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4/5 頁)
就要捱打!”這是為什麼?難道經我們解放後半個多世紀改天換地的革命,比滿清那時還更有必要必須用落後來作為受欺負的第一位理由嗎?
要想易亂為治,必須敢於面對現實!舊者未必盡非,而新者未必盡是,應接受歷史教訓,善則從之,不善則改之,這樣才能真正有所進步。腐敗不能全然替代落後,落後也不能全然掩飾腐敗,更不能無視這兩者本身就存在的因果關係。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註釋】狎:〃狹〃字的假借字,狹迫,逼迫的意思。
不要逼窘人民的處境,不要壓迫人民的生計。只有不壓迫人民,才不會遭到人民的厭棄。
武王曾問於太公曰:〃治國之道若何?〃太公對曰:〃治國之道,愛民而已。〃武王又問:〃愛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而勿敗,生之而勿殺,與之而勿奪,樂之而勿苦,喜之而勿怒。此治國之道,使民之宜也。民失其所務,則害之也。農失其時,則敗之也。有罪者重其罰,則殺之也。重賦斂者,則奪之也。多徭役以罷民力,則苦之也。勞而擾之,則怒之也。〃陸游詩曰:〃但得官清吏不橫,即是村中歌舞時。〃
【漫談】黃葦町在中央黨校講蘇共亡黨十年祭中說:蘇共被她一直代表的工人階級和蘇聯人民拋棄,是導致蘇共亡黨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事變失敗後,蘇聯解體,蘇共解散,其財產被沒收……令人震驚的是,查封者不僅沒有遇到任何有組織的反抗,在有關的歷史檔案中,也沒有發現當時哪裡有工人、職員、蘇共黨員們自發地集合起來,去保衛自己的區委、市委和州委,或舉行大規模抗議活動的記載。
《蘇維埃俄羅斯報》的政論家謝爾蓋曾寫道:“由於種種神秘不解的原因,在俄羅斯工人群眾之間,醞釀了一種信念,認為摧毀蘇維埃制度並放棄與蘇共的團結一致將對人們有利。”
蘇共創業時的輝煌和謝幕時的淒涼,其原因,必須從她和人民群眾的關係變化中去尋找。那就是“人民公僕”的蛻變。比如,幹部委任制。這種自上而下的任命制和變相任命制,不僅損害了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而且,由於被選拔的幹部只需對上負責,不用對下負責;只怕領導批評不怕群眾反對,必然使人們逐漸失去共產黨掌權之初的那種“主人翁”感。而且在“穩定”幹部上,儘量提拔親信,上下之間便形成了一種具有特殊利益、卻與群眾越來越疏遠的“共同體”。在這種情況下導致大批庸人進入和滯留在領導層,並造成腐敗的必然盛行。蘇共領導層一邊講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一邊卻由“公僕”們隨意作出損害人民利益的事。
蘇聯解體前,當時的蘇聯社會科學院曾進行過一次問卷調查,被調查者認為蘇共仍然能夠代表工人的佔4%,認為代表全體人民的佔7%,認為蘇共代表全體黨員的也只佔11%,而認為蘇共代表黨的官僚、代表幹部、代表機關工作人員的,竟佔85%!也就是說,絕大多數蘇聯人民並不認為共產黨是他們利益的代表!在這種情況下,人民乃至普通黨員自然不會再有當年保衛蘇維埃政權和社會主義祖國那種政治熱情和奮不顧身的精神了,對蘇共的垮臺冷眼旁觀,甚至出現在她的對立營壘中,都是不奇怪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蘇聯黨群關係的首先解體,才導致了蘇共和蘇聯解體的悲劇。所以,政權除了贏得其人民的信任,並服從於人民的選擇外,沒有其他選擇。
【漫談】大革命往往會形成一場社會政治的綜合革命;因為它改變了原來所有賴以依存的根本法律和政治制度,而原制度與宗教和政治法律都混合交織在一起,除此之外,這些制度還產生了一整套思想、感情、習慣、倫理道德作為它們的附屬物。大革命所摧毀的東西間接地也觸及了這一切。
革命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