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5 頁)
【註釋】觀:觀察。
人們往往以為道很神秘,其實道是很平易的東西,共性就存在於個性之中,人人都具有共性。我們可以把社會視為具有普通人性的聯合體,以我身之慾如此,觀於他人,亦知其欲如此。以我家之慾如此,而知他家亦欲如此。推而至於鄉、邦,莫不皆然。乃至於今日之天下,與異日之天下,莫不皆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從個人的體驗和個人與個人的相互關係中就可推就能同宇宙的本體有所通契、契合、感通。人的精神就會得到提升。匯出社會的〃自然〃狀態。
【漫談】哲學所研究的一般本質和規律只能存在於具體科學所研究的特殊規律之中,因而要發現一般規律就要研究特殊規律。哲學家洛克說:“凡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殊相,然而我們卻能構成適用於許多殊相的一般觀念,一般觀念的一般性完全在於它能適用於、或可能適用於種種特殊事物;這種觀念全是〃事物按自然方式作用於心靈上的產物〃。談到關於實體的這種複合觀念,〃我們關於實體的一切複合觀念必定是(而且只能是)由已發現共存於自然界中的那種單純觀念所組成的。我們除了(1)憑直覺,(2)憑理性,考察兩個觀念相符或不符,(3)憑感覺作用,感知個別事物的存在,〃之外,不可能有任何其他知識。
【漫談】自然是唯一的實在。我們所看到的任何事物都是物質生生不息的產物,萬物都是依照自然律生成演化,其中包括各種生物物種和人類本身。心和靈魂並不是明確的精神成份,也不過是物質軀體的產物。現代社會生物學家也指出:〃因為我們人類是一個單一的物種,而不是兩個或更多的物種,基因透過這一體系在每一代人中流動、混合。由於這種流動,人類世世代代都分享有一種共同的天性。〃〃人類行為最為突出的特徵都是透過自然選擇而獲得的,考慮到影響人類行為的遺傳變化的性質和大小,人類還是一種普通動物。如果這種比較是正確的話,人類精神的統一性就不再是教條,而成為了可以檢驗的假說。〃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註釋】然:這個樣子。以此:用這個辦法。
理有大致,道有常規。老子就是觀察了天地和人類自身、以及鳥獸等客觀事物,綜合其變化規律,對渾沌現象透過理性思維來進行抽象化(秩序化),對普遍現象進行概括,從而認識到現象的本質,使經驗知識成為可能的〃先驗〃的東西。形而上的〃天道〃,透過形而下的〃人道〃、〃地道〃體驗出來。
荀子《百相篇》中說:〃聖人何以不欺?曰:聖人者,以己度者也。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類度類,古今一度也。類不悖,雖久同理,故鄉乎邪曲而不迷,觀乎雜物而不惑,以此度之。〃
【漫談】現代科學家也是用類似的歸納方法,他們顯然不僅對個別事實感興趣,而且更對自然規律的普遍概括感興趣,這種概括來自對蒐集到的眾多個別事實進行的抽象。科學的理論化所做的事情就是把一切下級的歸納歸攏成少數很概括的歸納。科學上對於普遍性的推理,基本是依靠歸納法原則的。它的普遍性之所以為人所信,是因為人們已經發現了有關它們的真實性的無數事例,而沒有發現過它們虛妄性的例子。
理論則是更具普遍性的假說,某種理論可能不能被直接驗證,但是可以用來指導或協調某種規劃。如果一個假說成功地透過了我們對它的驗證,我們大概會傾向於認為它是可以成立的科學自然律。所以,哲學和其它各門知識一樣,必須以經驗為出發點。但是哲學,特別是形上學,又與其他各門知識不同,不同之處在於,哲學的發展使它最終達到超越經驗的〃某物〃。
哲學家培根認為,我們的認識,應該是由經驗認識到的真理和由邏輯認識到的真理混合而成。我們整理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