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5 頁)
得於此,則窮達一也。〃《菜根譚》說:〃心無物慾,即是秋空霽海〃,〃此心常放於閒處,榮辱得失誰能差遣我〃。蘇軾曰:〃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程顥的一首題為《秋日偶成》詩,也抒發了這種坦蕩的胸懷。詩云:
閒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
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漫談】假若命運使你遭受到禍患時,你可以用哲學家斯賓諾莎教導的辦法:“那麼你就去想整體、或總之去想比你個人的悲痛更遠大的事情,這是一條有用的原則。甚至有些時候,你可以去細想人類的生活連同其中含有的全部禍害和苦難,只不過是宇宙生活裡的滄海一粟,如此理解可以讓人感到安慰。這種思想可能還不足構成宗教信仰,但是在這痛苦的世界上,倒是促使人神志清醒的一個助力,是救治完全絕望下的麻木不仁的解毒劑。”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註釋】沒有什麼可以比身體更可寶貴,所以能夠象尊貴自身一樣去尊貴天下人者,才可寄以天下重任;象珍愛自身一樣去珍愛天下人者,才可以將天下託付與他。
【漫談】春秋戰國時,齊國得到宰相管仲的治理,以致能國富民強稱霸於諸候。其臨終時告誡齊桓公道:“求主公今後不要重用易牙、豎刁、常之巫等人,最好讓他們遠離您身邊。”齊桓公說:“這我就不懂了,易牙連自己的孩子都肯煮了給我吃,豎刁為了在我身邊侍俸,寧可自閹當太監,而常之巫有測生死禍福的能力,可以幫助我逢凶化吉,至於公子啟方多年追隨我,連父親病故都不肯離開我去奔喪,這些人如此忠心耿耿,何用提防呢?”管仲嘆氣道:“主公可細想:一個人連自己的親骨肉都不愛憐,都肯殺死,難道他不會殺主公嗎?一個人連自己的身體都肯殘害,難道他不會去殘害公主您嗎?一個人的吉凶禍福是和他本人的行為聯絡在一起的,只要好好修善自己的德行,自然會善始善終,這不是靠外力所能改變的。所以,求主公看在國家社稷份上,三思而行!”
齊桓公對管仲原本信服,管仲死後,齊桓公就把易牙、豎刁、常之巫、公子啟方等打發出宮。但易牙等人出宮後,齊桓公卻覺得心常空落,飯吃不香,覺睡不穩,好不容易熬過三年,還是把易牙等人找了回來。第二年,齊桓公臥病在床,易牙等人便大肆活動,放出謠言,說齊桓公已不久於人世。然後封鎖宮廷與外界的聯絡,不準任何人給齊桓公送吃的東西,齊桓公悲嘆道:“都怪我沒聽管仲的話啊!”最後自掩而終。
不能愛親,何能愛人?不能愛自身,何能愛他身?所以,只有愛身勝過愛物者、只有象珍愛自身一樣去珍愛天下人者,才可以將天下託付與他。
意譯
得寵和受辱都驚心動魄,把禍患得失看得象自身生命一樣貴重。
什麼叫做寵辱若驚呢?
得寵幸就以為榮耀,受辱沒就以為羞恥,得寵也驚恐,失寵也驚恐,這就叫做寵辱若驚。
怎樣叫做貴大患若身呢?
我所以有禍患,是因為有我這個身體,如果我沒有這個身體,我還能有什麼禍患呢?
所以能夠象尊貴自身一樣去尊貴天下人者,才可寄以天下重任;
象珍愛自身一樣去珍愛天下人者,才可以將天下託付與他。
原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