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明清《三國演義》“虛實”批評研究(第2/5 頁)
是相互映襯、相互凸顯的,透過虛實對比,使小說的人物形象更加鮮明,故事情節更加生動。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有明代的袁宏道和清代的王國維等。
四是“虛實無分說”。這種觀點認為,《三國演義》中的虛實問題是無法分割的,因為小說的整個創作過程都是虛實交織的。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有清代的章學誠和錢鍾書等。
總之,明清時期的批評家們在《三國演義》的“虛實”問題上產生了激烈的分歧,形成了多種不同的觀點。這些觀點的爭論,不僅豐富了我國文學批評的內涵,也推動了《三國演義》研究的深入。
三、《三國演義》中的虛實手法及其藝術價值
3.1 虛實手法的定義與分類
在文學創作中,虛實手法是一種常見的藝術表現手法,它透過虛構與現實相互交織的方式,達到豐富作品內涵、提升藝術效果的目的。《三國演義》作為一部歷史小說,虛實手法的運用尤為明顯。虛實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型別:
1)虛構人物:在歷史人物的基礎上,根據作品需要進行藝術加工,塑造出具有鮮明個性的虛構人物。如《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趙雲等。
2)虛構事件:在歷史事件的基礎上,加入虛構的情節,以增強作品的戲劇性和藝術感染力。如赤壁之戰中的草船借箭、借東風等。
3)虛構關係:在歷史人物之間虛構關係,以體現作品的主題和情感走向。如劉備與孫尚香的政治聯姻等。
4)虛構對話:在歷史人物之間虛構對話,以展示人物性格和情感。如諸葛亮與司馬懿的智謀較量等。
3.2 虛實手法在《三國演義》中的具體運用
《三國演義》中的虛實手法運用得淋漓盡致,以下舉例說明:
1)虛構人物:諸葛亮作為蜀漢的丞相,被譽為“睿才星君”,他的形象在作品中得到了極大的誇張和美化。如“草船借箭”情節中,諸葛亮巧妙地利用曹操的疑心病,成功借得十萬支箭,展現了他的智謀和膽識。
2)虛構事件:《三國演義》中的赤壁之戰,是虛實手法的典型例子。在歷史上,赤壁之戰並沒有發生草船借箭、借東風等情節,但這些虛構的情節使得作品更具戲劇性和感染力。
3)虛構關係:劉備與孫尚香的政治聯姻,是作品中一個重要的虛實手法。在歷史上,劉備與孫尚香並無婚姻關係,但這一虛構情節卻為作品增添了情感色彩,體現了劉備的仁義和孫權的智謀。
4)虛構對話:作品中,諸葛亮與司馬懿的智謀較量,是透過虛構對話展現的。如“空城計”情節中,諸葛亮在城樓上彈琴唱曲,司馬懿誤以為有埋伏,遂撤退。這一虛構對話展現了兩位智謀之士的,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3.3 虛實對小說藝術價值的影響
虛手法的運用,使《演義》在歷史真實的基礎上融入了豐富的藝術想象提升了小說的藝術價值。
1豐富作品內涵:虛實使《三國演義》在事實的基礎上,拓展了故事,豐富了人物性格,作品的文學性。
2)藝術感染力:虛實透過虛構情節和對話,作品的戲劇性,使讀者沉浸其中,感受到作品的。
3)突出主題:實手法的運用,使三國演義》在展現歷史的同時,強調了仁義、、智謀等價值觀,作品的主題內涵。
4.對後世文學的影響:《三國》的虛實手法,後世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許多文學作品在借鑑《三國》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和發展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總之三國演義》中的虛實,使其成為一部具有高度價值的文學作品。在明清時期這一手法受到了廣泛的關注探討,對後世文學創作批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