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僅僅只是知會一番(第1/4 頁)
沒有人主動邀請王陳入營,也沒有人開口詢問王陳一行人的目的。
諸將似乎都被鐵鷹劍士吸引了注意力,有一嘴沒一嘴的朝著鐵鷹劍士指指點點。
如果是普通人,面對這其中的微妙,多半會因為無視而產生尷尬,甚至會情緒不穩。
這些將軍無非是想看他著急,想看他出洋相呢。
可王陳曾經也是帶軍之人,明白這些“老滾刀肉”心裡的小九九,當然不會被牽著鼻子走。他就那麼靜靜地站在那裡,沒有一絲絲不耐煩。
他也不吩咐鐵鷹劍士下馬。
既然這些大將軍們願意,那就讓他們仰著脖子看好了。
果不其然,除了面對秦王以外,這些大將軍們還是習慣不了仰視別人。區區秦王親衛還沒資格在他們面前高高在上。問題是,秦王親衛他們也命令不了。只好轉過笑臉看向一旁安安靜靜的王陳。
蒙驁身為主帥,率先問道“不知君上來此有何貴幹?”
“有旨意!蒙老將軍、王老將軍請看。”
王陳從懷中掏出兩封秦王嬴異人的親筆信,交給蒙驁和王翦。
蒙氏、王氏是白起、魏冉之後崛起的頂級將門,他們不參與朝政,專注於作戰。蒙、王兩家的家訓,就是隻聽秦王的命令,至於秦王是誰,他們不在乎,只要秦王的法統是正確的就行。
蒙、王二人可以藐視一切,但絕不可不遵從秦王的命令。
於是,蒙驁和王翦顧不得其他,趕緊攤開信紙,一字一句的認真去讀。
其餘將領也是一臉嚴肅。他們略帶一些緊張,死死盯著蒙驁和王翦手上的信紙,那上面的內容或許將決定天下走向,尤其是他們這些人接下來的安排。
秦王的信件並不長,意思也很簡單,就是請兩位將軍酌情考慮是否要配合王陳的軍事行動。至於什麼軍事行動,信中沒有說明,只是交代由兩位將軍自行判斷。
這封信的最後有一句話。“我求蒙(王)老將軍一定,一定,一定要保住我兒成蹻的性命。秦國第三十六代國君嬴子楚留。”子楚,是嬴異人為了討好華陽太后而改的名字,意思是“楚人的兒子”,如果當初不是改了這個名字,他一個不受重視的質子,根本繼承不了王位。
蒙驁和王翦兩人,看完信件之後,皆是眉頭緊鎖。
信中所言,秦王雖然派長安君來調查大梁兵敗的真實情況,只是為了給朝野上下一個交代。但一點也沒有要追究戰敗責任的意思,反而繼續信任他們鎮守函谷關。這對他們而言是一個很愉快的結果。
可秦王安排了長安君代表朝廷,來此地安撫大軍。如果只是安撫大軍倒也沒什麼,關鍵是秦王還有一個言下之意,那便是長安君將會直接參與接下來的作戰,而且長安君還不歸秦軍主帥管轄,有自主作戰之權。
有限制嗎?
當然有,信中所言的意思是,長安君只能不打招呼的直接指揮本部一百餘名鐵鷹劍士作戰,如果要調動秦軍主力,就必須經過秦軍主帥蒙驁和函谷關駐邊大將王翦的同意才行。
最後,秦王還以私人的口吻“我”,很“卑微”的懇求他們兩一定、一定、一定要保住長安君的性命。此時的秦王就妥妥是一個望子成龍,又牽掛孩子安危的老父親形象。而長安君的形象就像是一個不顧危險、自以為是的紈絝。
秦王都這樣說了,他們倆還能不滿足秦王這一點小小的請求嗎?
兩人對視一眼,一左一右分開,伸出手作出邀請王陳入營的動作。
“請。”
“在軍中你們才是主將,諸位將軍先請。”
……
王陳入帳之後,便向諸將傳達了朝廷的意思,也就是他自己提出的上中下三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