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2頁(第2/3 頁)
朱元璋反索要天文數字的高麗本不出產的原料,又要把對方海軍調來檢閱,則一副潑皮口吻,顯然已無誠意。在此之前明已派人去高麗:&ldo;(恭愍王二十三年即1374年)夏四月戊申,帝遣禮部主事林密、孳牧大使蔡斌來。中書省諮曰:&l;欽奉聖旨:已前徵進沙漠,為因路途遙遠,馬匹多有損壞。如今大軍又徵進。我想高麗國已先,元朝曾有馬二、三萬匹留在新羅牧養,孳生盡多。中書省差人將文書去,與高麗國王說得知道,教他將好馬揀選二千匹送來。&r;&rdo; [44] 此顯然是無理要求,因高麗當時並不能控制耽羅,揀馬何從談起。洪武七年(1374年)初明軍已漸恢復元氣,正待再次出兵塞北,&ldo;如今大軍又徵進&rdo;倒並非虛言。惟其年初索馬,四月索火藥原料及船艦,當為明擺脫戰略被動局面後開始報復、欺凌高麗。
《高麗史》卷四四載,恭愍王二十三年(洪武七年即1374年)&ldo;秋七月乙亥,韓邦彥至濟州,……只送馬三百匹。……八月乙酉,崔瑩領諸軍至耽羅,奮擊,大破之,遂斬賊魁三人,傳首於京。耽羅平。……九月甲子,林密、蔡斌等還京師,遣密直副使金義領馬三百匹送定遼衛,又遣同知密直司事張子溫謝通朝貢道路。……十一月,……大明使林密、蔡斌還至開州站,護送官金義殺斌及其子,執密,遂奔北元。&rdo; [45] 表面上看,高麗受命後索馬於耽羅,不得後興師佔領耽羅,送馬至定遼都衛。似乎恭愍王決定答應明朝的無理條件,而國內親元勢力於九月發動政變,至使剛要恢復的明高麗關係再度惡化。實際上高麗早已有意進兵耽羅,早在洪武五年(1372年)四月即要求明同意其討耽羅。[46] 《高麗史》載朱元璋回答:&ldo;其速發兵以討。&rdo; [47] 《明實錄》載,朱元璋嚴禁出兵:&ldo;耽羅雖有胡人部落,已聽命於高麗,又別無相誘之國,何疑忌之深也?--豈非因小隙而構大禍者乎?&rdo; [48] 兩者正相反。明代人記朱元璋的回覆,或為&ldo;逃寇以朕命命之,傳檄可致,勿用兵。&rdo; [49] 或為&ldo;逃寇可傳檄定,其罷兵。&rdo; [50] 或全同《實錄》。[51] 從高麗在洪武五、六年並未有所行動看,《高麗史》所載雖貌似原始生動,實不可信。至於其一舉吞併耽羅,則正是利用明朝來索馬遭拒這個機會使朱元璋的禁令失效,並非為明討馬而發。高麗本已得到三百匹馬,平耽羅後仍僅送三百匹給明,顯然不把兩千匹的要求放在眼裡。明本嚴禁高麗陸路入貢,今差人索馬,數目巨大,由後來林、蔡等行至開州站可知明定答應其由陸路入境。[52] 高麗藉機&ldo;謝通朝貢道路&rdo;,則這三百匹馬不過是高麗開啟定遼城大門的籌碼而已。蔡斌遇害雖在恭愍王被弒後,但殺他之人就是恭愍王指派的護送官金義。則若恭愍王不死,盡睹高麗送馬內幕的林、蔡等能否到達遼陽,也實有疑問。要之,從高麗對索馬的應付態度看,恭愍王在位最後幾個月間仍奉行對明的防範、搪塞政策,九月的政變是加劇而非導致了明高麗關係的惡化。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