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第1/2 頁)
二、軍事欺騙的構成要素
構成欺騙的要素主要是三個:欺騙者、欺騙物件、欺騙資訊及其傳遞渠道。
欺騙者和欺騙物件是最基本的要素,由軍事對抗中利益對立的雙方構成,既可以是國家或國家集團,也可以是整個軍隊,或其中一支部隊、分隊甚至單個戰鬥人員。
值得注意的是,欺騙者與欺騙物件通常具有雙重身份,往往既是欺騙者,又是對方的欺騙物件。從主觀上講,對抗中的一方只要在採取措施欺騙對方,他就是欺騙者。但這並不排除他會成為他的對手的欺騙物件,因為他的對手也在設法欺騙他。不過,從總體上說,在一定時間內,欺騙者與欺騙物件是相對固定的。當然,這不能排除,隨著對抗的發展,雙方的地位會發生變化。例如,在攻防對抗中,一方處於被動防守的地位,另一方處於主動進攻地位。防禦者試圖查明進攻者的進攻企圖、兵力部署和主要攻擊方向,而進攻者則試圖在這些方面欺騙對方。這時,進攻者是欺騙者,防禦者是欺騙物件。如果防禦者發現進攻者顯示的態勢,是精心策劃的欺騙,並且透過欺騙的帷幕洞察了進攻者的真實企圖,那麼他就有可能由欺騙物件轉化為欺騙者。他可以裝作沒有發現進攻者是在欺騙,進而假裝作出進攻者希望他所作的部署調整,而且做得惟妙惟肖,於是,進攻者就轉化為防禦者的欺騙物件。假若進攻者洞察了這一切,判斷出防禦者的部署調整其實是故作姿態,那麼,他也可以故作不知,表面上仍按防禦者所預測的方式實施進攻準備,實際上換一種行動方案,這樣,進攻者就在新一輪對抗中將防禦者重新置於欺騙物件的地位。
要使欺騙成為現實,還需要有一種媒介把欺騙者與欺騙物件聯絡起來。這就是欺騙資訊及其傳遞渠道。離開了欺騙資訊及其傳遞渠道,欺騙者與欺騙物件處於彼此隔絕狀態,即使有欺騙意圖,欺騙也不能發生。
欺騙資訊按其表現方式之不同,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現成的、直接的不需經過任何轉換的資訊。如無線電播發的假訊息,散佈於戰區居民中的謠言等。第二類是載體資訊。作戰檔案、航空照片、地形圖、錄音錄相資料等包含的資訊均為載體資訊。對方獲取這類載體以後,需經過視、聽轉換才可得到資訊。第三類是戰場行動所包含的資訊。戰場行動與資訊之間,有一種相對穩定的聯絡。比如,加修工事意味著準備固守;部隊集結開進預示著要進攻;無線電靜默預示著部隊有大的行動;火力準備意味著總攻擊即將發起,等等。這種資訊的特點是間接、含蓄,需藉助於偵察、觀察、分析、判斷,才能得到。也正因為它是經過自己的分析判斷得到的,所以,可信度較高,欺騙效果較好。在充滿欺騙行為的戰場上,任何人都更願意相信自己的
判斷,而不願接受別人提供的現成的判斷結論。因此,欺騙者對欺騙物件的思維過程和結果,只能潛移默化地施加影響,而不能簡單地強加於人。欲使欺騙物件作出某種錯誤的判斷和推論,最可靠的辦法是設計一系列的戰場動作讓他看。這很象演戲,服裝、道具、燈光、音響、演員、對白、唱腔、情節設計,都是為了造成某種舞臺效果,打動觀眾。不同的是,舞臺直接面對觀眾,演員和觀眾相距很近,任何一個動作、一句臺詞都能刺激觀眾的視聽器官,而欺騙者與欺騙物件相隔一定的距離,很難保證所有欺騙行為都能引起對方注意,並且被正確理解。此外,在劇場裡,舞臺是唯一的表演區,觀眾全神貫注,沒有其他幹擾。而在軍事欺騙中,欺騙物件的視聽器官是向四面八方開放的,它所接受的除了欺騙資訊以外,還有大量的真實資訊,而且所接受的欺騙資訊也往往是殘缺不全的。欺騙資訊與真實資訊相互矛盾,必然發生衝突和鬥爭,欺騙效果取決於最後哪種資訊占上風。
在構成欺騙的三要素中,欺騙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