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第1/2 頁)
所以,前面李編修的家人也琢磨出味了,恐怕&ldo;桃花&rdo;不過是障眼法,這兩位大人,分明是讓人給害死的!如此一想,他們索性與程御史家裡商量著,擊鼓鳴冤,一紙訴狀告到了京兆府尹那裡。
可是京兆府那起子廢物查了許久,眉目全無。
然後刑部就接手繼續來查。不知是刑部倒黴還是怎的,剛接了案子,月華城裡就有流言傳得風風雨雨:說此事和當今聖上有關!因為那李編修原是當年太子宮裡的記注官,太子繼位之後,才入翰林院的。
單因為此,就給刑部施壓,讓往皇上那裡去查,這豈不是混帳嗎?刑部的周尚書氣得鬍子都白了半邊。
月華城裡的京官,第一次覺得老百姓言論過於自由,也是麻煩事兒。
卻原來夕月盛世,民間富庶,月華城裡的老百姓們喝了茶,喝了酒都是要聽書的。這說書的嘴都賽刀子,聽得隻字片語的流言,都能演繹出一部跌宕起伏的大劇來,上到天子,下到小吏,他們都敢隨便改個姓名編成故事說出去,倘若不大敏感的,名字也不改就敢說得滿城風雨。
老百姓聽了書,有不平之處是要罵孃的。這等罵娘即便囂張些,依照夕月的律法來講,卻竟也是不犯法的。不但不犯法,若是那個做官的被罵得厲害,恐怕還得上摺子自辯,這自辯的摺子若是被認可了,就貼張告示,告知百姓,百姓看了興許就不罵了。若是這自辯越辯越糊塗,也不是沒有做官的反把自己個兒給辯進大牢裡去的。
就是皇上被罵得狠了,也得下一道罪己詔,批評批評自己最近做得不妥當的事情。不過,這罵皇上的,還罵得這麼敏感的,實在是百年不遇一回罷了。偏今年還真遇上了,而且百姓罵了還沒完,翰林院的酸書生和御史臺的臭石頭竟然約了時間,跑皇城外靜坐了三日。
就在刑部因此忙得焦頭爛額,不可開交的時候,大理寺就冒出個愣頭的少卿,橫插了一道,說這刑部辦事不利。
這也算得上辦事不利嗎?說來刑部最近還真是窩囊的狠,這窩囊說來尤其話長:記得當年皇太后被下毒的案子,就是張侍郎跟著查了一段,當初刑部和內務司上上下下審問幾撥的奴才,居然沒有一絲進展。
要說他們沒有京兆府和大理寺用刑的手段,問案子的進度慢了一些也就罷了,可是案子最後居然是個大夫給破的,刑部一干人的老臉都被抹淨,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敢讓自己養得那些問案子的好手出來現眼。
這些刑部都忍了,誰能料到,後來御史臺又翻出來,說昭妃謀害皇后的證據不足,有許多疑點,比如真正下毒的人是誰,如何下得毒?三司結案過於草率!
其實當時的情況是僵持的,並沒有切實的證據能證明昭妃下毒。可是,昭妃她自己也無法證明自己無罪。本來這種情況下,自然是應該多審問一些時候的,至少耗些時候,讓大理寺再動用些手段,最不濟也把昭妃給審問到心理崩潰以後自己認了罪再說……
只是當時的皇上,而今的太上皇根本等不了,張侍郎心裡頭說句大不敬的話,皇上好容易拿住了收拾魏國公的把柄,怎麼會不趁熱打鐵,難不成給了時間直接把人給逼反再動手不成?
雖說後來蛛絲馬跡都看得出來,魏國公和昭妃這鍋背的有點冤枉,只是,當時好巧不巧是刑部給結的案子,可難不成,現在再讓刑部給翻案不成?
……
刑部一屁股屎算是抹不乾淨了,這窩囊氣還沒有到頭,現下又接手了這撲朔迷離的&ldo;桃花案&rdo;。督查司那群老狐狸,都還憋著氣兒沒敢給刑部找不自在,大理寺倒是先跳了出來。
周尚書性子上來,索性上了道摺子把自己給摻了,說如大理寺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