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5章 餐館日常(第2/2 頁)
炒鍋老李順著周陽給出的臺階,就把事情圓了過去。
餐館的午餐高峰,通常要從十一點持續到下午一點,所以劉宏志把員工餐的時點定在上午十點半,吃飽飯才有力氣幹活。
但是大家八點上班後,想要清洗昨晚留下來的鍋碗瓢盆,還要洗菜、切菜,做好中午營業的準備工作,幾乎一刻都不得閒。
所以老張才想把做員工餐的事甩給周陽,只可惜周陽沒接招。
在周陽這個負責洗碗的勤雜工調到前面大堂之後,餐館的後廚實際上還剩四個人,一個配菜、兩個廚師,以及一個廚師學徒。
剛才想要讓周陽幫他做午飯的李炒鍋,本名叫做李欽智,和老闆劉宏志算是半個老鄉,都是從寶島來的。
兩人當初申請赴美的理由,甚至也都一模一樣——陪妻子讀書。劉宏志的妻子十年前來美國讀博,而作為丈夫的他以陪讀家屬的身份一起赴美。
按照美國的移民法律,像劉宏志這樣的家屬,是沒有就業資格的。而美國的消費水平又那麼高,劉宏志的妻子雖然拿到了獎學金,無需支付昂貴的學費,但兩人的積蓄應付日常開銷,依舊捉襟見肘。
所以劉宏志最後來到唐人街的一家中餐館,靠著打黑工補貼家用。他當初也是從打雜做起,後來又幹過炒鍋,做過企臺。
現在,劉宏志的妻子早就拿到博士學位,並在離唐人街不遠的佩斯大學獲得了一份教職。而且夫妻倆也都成功取得了美國綠卡。
在度過最初的艱難階段,開始小有積蓄的劉宏志,後來乾脆在唐人街盤下一間店面,開始自己開餐館當老闆。
他現在經營餐館的收入,以及妻子在大學教書的收入,足以讓他們家過上中產階級生活。不過夫妻倆依舊在努力奮鬥,開始為子女提前攢未來讀大學的學費。
至於周陽的同事李欽智,今年才是他來紐約的第三年,還處在最困頓的階段。好在有劉宏志這樣的成功案例擺在眼前,只要踏踏實實肯吃苦,前途也十分光明。
周陽聽老闆說,李炒鍋剛來餐館工作時,也是個說話慢聲細語,性格溫文爾雅的人。不過在美利堅的廚房煙熏火燎的幹了幾年後,李炒鍋不但面相變老了,人也變得世故圓滑了。
其實這位李炒鍋今年才29歲,比25歲的周陽只大了四歲而已,但兩人看上去彷彿相差有十歲。
至於另一位張炒鍋,本名叫張友平,一聽這個名字就很有年代感,他才是周陽真正的老鄉——都是從大陸來的。
張友平別看長得比較顯老,但其實也只比周陽大兩歲。張友平是胡建人,所以周陽一開始以為,對方之所以會到好運來餐館打工,可能是因為他和老闆都會講閩南話,大家算是半個老鄉。
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張友平的老家屬於閩東地區,閩東方言與閩南方言根本就不同。實際上胡建省是全中國漢語方言最複雜的省份之一,光是大家認為的閩語,實際上就被細分為五種不互通的次方言。
而唐人街現在最主流的語言——粵語同樣是如此。外省人感覺都一樣,但實際上內部的廣府話、潮汕話、客家話的差別很大。紐約唐人街的粵語以四邑話為主,而四邑話是廣府話的一個分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