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第1/2 頁)
可以說,曾國藩像一隻敏銳的雷達,收集分析著他能接收到的一切資訊,從中厘取有用的成分,其中也包括中國神秘文化。
四
曾國藩身體稟賦極為一般,特別是眼睛。從道光二十三年起,他留下的文字中越來越多地提到眼疾給他帶來的困擾:&ldo;目光昏花&rdo;,&ldo;無似&rdo;,&ldo;目光猶苦澀&rdo;,&ldo;目光昏花作疼,難於久視&rdo;。
為了治眼睛,他嘗試過幾乎所有方法。他吃過無數中藥而不見效,後來又親自研究中醫理論,得出&ldo;大抵胸多抑鬱……中年以後,則肝腎交受其病。若抑鬱不暢則傷木,心不上爍則傷水&rdo;的結論,說&ldo;餘今日之目疾及夜不成寐,其由來不外乎此&rdo;。由這個理論出發,他得出了以&ldo;平和&rdo;二字相勖,治目先治心的治療思路,結果也無大效。
他從三十六歲時開始使用西洋&ldo;增光鏡&rdo;(老花鏡),後來也沒有了效果:&ldo;近則雖有鏡而無甚裨益。&rdo;
後來朋友毛煦初送他一副&ldo;墨晶鏡&rdo;,讓他遮在眼上,擋風避光,以求保住&ldo;左目一隙之光&rdo;,也不見效。
許仙屏又送他一塊&ldo;中空積水&rdo;的瑪瑙,讓用金剛鑽開啟,取出其中積水,滴在眼中。
他按別人建議,自己每天早起後將兩掌摩擦發熱,蘸上舌尖的唾液在眼瞼上擦八十一下。這些方法都毫無效用。
為了治眼睛,他甚至還試過氣功。一個叫馬昌明的軍官說自己擅長氣功,可以用道家內功給他治好眼睛。於是從同治九年八月起,曾國藩天天請他來,&ldo;與餘對坐,渠自運氣,能移作五臟六腑等等&rdo;。每天對坐發功四十五分鐘。結果是請這個氣功師治了二十一天,&ldo;而目光毫無效驗&rdo;。於是不得不放棄了這個嘗試。
在這之後,曾國藩說:&ldo;惟目疾難治,近世亦無精於眼科者,不如不治為上策。&rdo;
雖然曾國藩的種種嘗試都以失敗告終,但是從中我們確實可以看出他的試驗精神和開放態度。曾國藩是一個經驗主義者,凡事總願意親身經歷,親自體驗,樂於嘗試,勇於嘗試,勤於嘗試。他不被什麼定論先入為主,總是要親身嘗試了,親眼見到了,才下結論。
他做事講究身到、心到、口到、眼到,特別強調要&ldo;苦下身段去事上體察一番&rdo;。他在談到人才時說,&ldo;大抵人才約有兩種,一種官氣較多,一種鄉氣較多&rdo;。官氣較多者&ldo;遇事但憑書辦、家人之口說出,憑文書寫出,不能身到、心到、口到、眼到,尤不能苦下身段去事上體察一番&rdo;。這&ldo;四到&rdo;的說法與他&ldo;十八條挺經&rdo;遇事&ldo;躬自入局,挺膺負責&rdo;的總精神是一致的。
曾國藩把漢學的宗旨概括為&ldo;實事求是&rdo;,宋學的宗旨概括為&ldo;即物窮理&rdo;,認為二者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在中國思想史上,曾國藩把&ldo;實事求是&rdo;這個原本是考據學的命題第一次變成了哲學認識論的命題。
五
因為&ldo;笨拙&rdo;,曾國藩是平實的,謙虛的。曾國藩說:&ldo;不說大話,不好虛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談過高之理,如此可以少正天下浮偽之習。&rdo;他十分瞧不起那些隨便評譏古人的輕薄之人。但同時,又是因為&ldo;笨拙&rdo;,凡事習慣親身實踐,這又使他有資本放言高論,直率地批評古人。
透過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