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 家族往事(第1/2 頁)
“行,你們有這份心,我就太高興了。
來,二伯也敬你們一個,祝願你們事業進步,再創輝煌。”二伯,也是酒場老手,說點場面話比老伯這種沒幹過事業的人要強很多。
又是一口酒下肚,長輩們還好一點,可週星就有點不舒服了。
連忙一大口冷盤吃下去,這才壓下了那狂浪的酒勁。
“能喝多少喝多少,這都是自己家人,別硬撐,別逞強”。老伯見狀連忙定調子。
年輕人在一起喝酒,那都是比拼個誰喝酒牛逼。
喝著酒,大家開始聊著天。
不過一般都是長輩在說,也就是周洋的二伯。“我覺得啊,咱們家族每個月都應該聚一下。
這親戚啊,不管遠近,都是看走動。
再近的親戚不走動也不親,再遠的親戚走動頻繁了也近。”
“二伯這話我贊成,每個月可以聚一次,有利於家族成員的團結。”如果是窮人,周洋只會想著自己能不能吃好,能不能過好。
可是這有錢了,自己的事情不用擔心了,自然得有些其他的想法和追求。
這裡面,過得最不好的就是周洋的老伯一家了。
兩個兒子,光是蓋房結婚就愁死他了。
但是這種事,吃吃喝喝的,還是一家人一起,也花不了幾個錢。
所以他也贊成。“沒問題。”
“唉,當初我們那會要是走這條件,有這想法,也不至於現在丟了那麼多親戚。”二伯心裡感慨著。
可能小字輩沒有感覺,但是長輩們卻有。
周洋的奶奶是市裡的人,不過奶奶的父親卻並不是市裡的,而是來自於北京。
說起來周洋家族在北京也有很多親戚。
不過那個年代別說北京,就是農村也有很多餓死養不起的孩子。
北京一戶張姓人家,把周洋奶奶的父親送給了狼方市的一個盧姓。
而這個老祖因為送人了,所以從張姓改姓了盧。
周洋的奶奶,大舅爺,二舅爺,四姨奶奶,他們和北京的張姓仍然有著聯絡。
而且因為人家在北京,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還是前途資源,都比盧家這邊要好。
從奶奶小時候,就經常和張家聯絡。
第一代人,第二代人都有聯絡,但是到了第三代就完了。
周洋的父親以前當兵,一直在部隊上工作,生活,所以沒沾到什麼光。
二伯因為當時在家,被奶奶帶著和張家的親戚們都很熟悉。
張家有個親戚是外貿系統的,當時在外交無小事的情況下,還是很牛逼的。
周洋的二伯,人結婚20多歲的時候就跟著張家的親戚們,從外貿系統倒騰物資。
“我們表伯,也就是你奶奶的表哥,當年那是相當牛逼。”一說起老一輩的親戚,小輩沒印象,但是二伯確實太有印象了,那段時間也是他整個人生中牛逼的時候。
跟著奶奶走了這門親戚之後,張家的人正好負責批條子。
二伯當時20歲正好處於訂婚,還沒結婚的狀態。
知道親戚是負責批鋼筋的,於是二伯要了十噸的貨。
當時還是80年代,一倒手直接淨利潤5000多。
不過二伯後來每次想到這種事都會特別的後悔。
為啥呢?因為當時計劃經濟下每年的產量都有富裕。
而富裕出來的這個產量屬於計劃外的,領導們隨便批條子隨便拿走。
要不說80年代是倒騰批文的年代,90年代才是下海經商的年代。
可當時農村人怕呀,在國內這就屬於薅社會。。羊毛。
也可以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