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小學故事(第3/4 頁)
人均五毛錢的葷菜標準,沒法再扣,如果管理伙食費的再搞名堂,那老師在學校的兩餐基本就吃不上什麼菜,吃不上一碗飯,老師們會集體吐槽伙食差。
學生交的糧食每學期還是會有結餘的,因為可能有節假日,不定時的放假,天氣原因,還是其它法定假期,那個年代的法定節假日算的沒現在精細,一個月都是按二十五天左右用餐的標準糧食,老師們吃的也是學生上交的糧食,學生一餐二兩米也吃不完,米雲記得小時候一搪瓷缸米飯就能吃的飽飽的,都是蒸的白米飯,自帶糧食和飯缸,主要看菜,而且蒸米飯的廚師不一定剛好給每個學生都放二兩米,都是肉眼抓一把淘好的米放進幾百個飯缸,一個飯缸放一兩五的大米就差不多了,不可能用量杯去勻米,完全憑肉眼撒米,米雲就見過父親給學生飯缸勻米。
米雲父親在學校也做了兩年飯,後面沒有課可代課的時候,米雲父親是湖北那邊的初中教師,到湖南這邊教書沒有編制,只能在全鄉十幾所小學代課,父親也不喜歡教書,後來乾脆不代課了,米雲念五六年級的時候,米雲父親就在村學校幫廚。那時候米雲母親不在村裡教書,出去教師進修學校學習去了,米雲記憶中,母親在米雲從小到大的記憶中都是在外面進修學校學習。米雲自己小時候就多次去進修學校,還住過幾晚,進修學校原校區後來給了二中,後又給了實驗小學。只能說歷史發展變化太快,很多人和單位在近二十年都慢慢退出歷史舞臺了。
米雲母親說過,買菜的伙食費很難佔便宜,米雲母親就管過幾年,但學生上交的糧食肯定會有結餘,就看結餘多少的問題,因為學生可能因為請假,或者節假日,滿額度上交的糧食不可能退回給學生,那個年代法定和臨時休假日都沒法計算精確,學生上交糧食是一學期一上交,因此每學期學校的糧倉都可能會結餘一點糧食,就是多少的問題,少的話,糧倉管理人和學校廚師可以各分百斤以內,基本上夠一家人吃上好幾個月了,餘糧比較多的話,就是學校老師均分糧食,人均一百斤左右,就是在學生每人每餐二兩米的標準上,稍微減少一個指甲的米粒,百來個學生一天就能結餘幾斤糧食,一學期就能結餘不少糧食,學生也會吃的飽飽的,就當糧食損耗了。學生家長也不會想太多,計較太多,相當於請老師每天吃兩頓白米飯。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米雲在想,不是村裡的學校有這些油水漏洞,鄉里其它十幾所小學可能都有,甚至油水更多,各行各業都有這樣的油水漏洞,只要有人和有利益的地方就有故事,初中學校也應該如此,米雲上初中的時候,也是學校搭餐,上交大米,自己帶菜買菜,如果學校全面管理學生的伙食費,那生活標準就是差的不行,米雲上初三的時候,不用自己帶菜買菜,學校全面管理伙食費,那頓頓如豬食,常年水煮白菜和土豆片,常年不換菜,吃的想吐,不堪回憶的生活。米雲估計有相同經歷的朋友不少,只要是學校包攬整個伙食費的時候,就是同學們吃的最差的時候。
米雲的整個中小學生涯算是幸運的,還算不錯,雖然比不了城裡的學生,但比偏遠農村和山村的條件還是好了太多。網上可以看到很多偏遠落後的山村小學,就是近十年都有,趕不上米雲三十年前的小學條件。簡單看幾條偏遠農村的教育問題:
一、偏遠山區農村教育落後的現狀
1、教育條件差,教育資源配置不足
偏遠山區農村由於人口居住分散,學校設定數量少,學生上學路程較遠,每週多數住校學生要走幾里或十幾裡的路程來上學,交通工具有限,少數走讀學生早出晚歸,有些學生因此而輟學。
多數偏遠山區農村學校師資缺乏。師資力量差,大部分教師既代語文、數學課程,又要代體育、美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