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通曉百家學說,他所著的《論衡》內容豐富博雜,“上自黃、唐,下臻秦、漢而來”,“幼老生死古今,罔不詳該”。王充認為他的著作“折衷以聖道,析理於通材,如衡之平,如鑑之開”,這大概就是他將書取名《論衡》的原因。他自己解釋說:“《論衡》,論之平也。”又說:“《論衡》者,所以銓輕重之言,立真偽之平也。”《論衡》的題名,標明王充要對往古與當時的一切思潮、學說加以衡量,評其是非真偽,定其輕重,攻擊虛妄之說。凡他認為是虛妄的,無一不加以抨擊。他對被神化了的儒學、有意志的天、目的論、道教神仙方術和種類繁多的世俗迷信進行了批判。批判的中心是從董仲舒到讖緯與《白虎通義》的神學體系,一切迷信,諸如符瑞、災異、風水、卜筮、祭祀、厭勝、祈禳、解除、求雨、雷刑等等,無一能逃過他筆鋒的掃蕩。
現存《論衡》85篇。若大體進行歸類,其基本內容有如下方面:一、從不同的角度論述性命問題的,有14篇文章。其中,《物勢篇》是性命說所依據的理論;《本性篇》與《率性篇》主要說性;《初稟篇》、《無形篇》、《偶會篇》、《命祿篇》、《氣壽篇》、《命義篇》、《逢遇篇》、《累害篇》、《幸偶篇》、《吉驗篇》主要說命;《骨相篇》說性和命在骨體上的表徵。
二、論述天人關係的,有21篇文章。其中,《自然篇》是天人關係說所依據的理論,表述了王充的自然主義天道觀。《寒溫篇》、《譴告篇》、《變動篇》、《招致篇》(佚文)、《感類篇》是評論當時儒家陰陽災異、天人感應諸說違背了天道自然之義;《明雩篇》、《順鼓篇》、《亂龍篇》、《遭虎篇》、《商蟲篇》是論述當時的災異變動的;《治期篇》、《齊世篇》、《講瑞篇》、《指瑞篇》、《是應篇》、《宣漢篇》、《恢國篇》、《驗符篇》、《須頌篇》、《佚文篇》是論述當時各種瑞應的。
三、論人鬼關係及當時禁忌的,有16篇文章,全部貫穿了王充的無神論精神。其中,《論死篇》、《死偽篇》、《紀妖篇》、《訂鬼篇》、《言毒篇》、《薄葬篇》、《祀義篇》、《祭意篇》主要論述的是人鬼關係,反覆闡明人死無知,不能為鬼,不能致人禍福,因而提倡薄葬;《四諱篇》、《。。時篇》、《譏日篇》、《卜筮篇》、《辯祟篇》、《難歲篇》、《詰術篇》、《解除篇》論述的是當時的各種禁忌,說明“吉凶禍福,皆遭適偶然”,所以不應相信一切禁忌。
四、評論書傳中的天人感應說及虛妄之言的,有24篇文章,充分表現了王充樸素的唯物主義認識論和實事求是的精神。其中,《變虛篇》、《異虛篇》、《感虛篇》、《福虛篇》、《禍虛篇》、《龍虛篇》、《雷虛篇》主要是評論書傳中的天人感應說;《奇怪篇》、《書虛篇》、《道虛篇》、《語增篇》、《儒增篇》、《藝增篇》、《問孔篇》、《非韓篇》、《刺孟篇》、《談天篇》、《說日篇》、《實知篇》、《知實篇》、《定賢篇》、《正說篇》、《書解篇》、《案書篇》主要是評論書傳中的虛妄之言。
五、論述區分賢佞才智和用人制度的,有《答佞篇》、《程材篇》、《量知篇》、《謝短篇》、《效力篇》、《別通篇》、《超奇篇》、《狀留篇》等8篇文章。
六、可以當作自序和自傳的有《對作篇》和《自紀篇》兩篇文章。
以上僅僅是很粗略的分類,不一定很合理,但要過細區分,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
天命觀原本是秦以來神學體系的核心,經董仲舒發揮以後,“命”的問題緯書定為三科(即受命、遭命、隨命),被正式列入《白虎通義》的神學法典(見《白虎通義·壽命》)。王充既然否定有意志的天和天人感應論,當然否定命有三科的神秘主義。他的觀點是與神學觀念對立而否定報應論的,但由於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