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家長管教(第1/2 頁)
今天偶然聽到一位家長無奈地說,他的孩子性格過於柔弱。他教導孩子的方式就是,當別人打他時,不要還手。就這樣,他將孩子養成了一個過於柔弱的人。其實,這個孩子是挺可愛的,只是無論做任何事情,都彷彿比別人慢半拍,說話慢吞吞的,動作也慢吞吞的。在許多老師的眼中,孩子總是慢吞吞的,不能跟上大家的節奏。 而他的父親甚至以孩子不招惹是非為榮,認為這是一種正確的處世之道。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他這樣的教育方式卻讓孩子失去了自我保護的能力。孩子變得不敢有任何反抗,彷彿只要反抗就會給自己帶來不幸和禍事。由於孩子總是避免給自己招惹麻煩,他便會遇到一些比他更強勢的孩子,而他永遠只能處於弱勢地位。 因此,他的父母只能寄希望於老師們對他進行保護。老師們也盡力去保護他,但這種保護畢竟是有限的,無法伴隨他一生一世。在孩子漫長的人生道路上,他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挑戰,需要學會自己面對和解決。 今日亦瞧見一位長輩所寫的一篇文章。文中述其有兩名學生,身高相仿。然而其中一個竟要動用暴力,去侵犯另一個。待他逐漸改變那名施暴者後詢問,為何要去侵犯那個孩子?那個孩子並未招惹他,僅是批評了一句,便激起了他的怒火,還兩次報復了那名學生。他言其第一次報復,是因覺得受到了挑釁,父親教他以拳頭回擊,因在家中他已習慣了,以打來平息任何事情。而他本就是個抗揍的孩子。第二次毆打那名學生,是因為第一次沒打過癮。他看著同學捱打時那可憐的模樣,像極了他自己。他期望被打的那個男孩反抗他,可那個男孩並未反抗,而是如同他自己一樣,無法反抗父親。故而我們常言,一個孩子之所以會暴力,是因其有個暴力的家庭。我們總是講孩子就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能夠映照出自己的家。所以有時候我們說孩子難以管教,就是因為他學成了你的模樣。 在家暴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內心往往充斥著各種複雜的情感和心理狀態。他們可能感到極度的恐懼,時刻生活在對暴力的擔憂和害怕之中,對施暴者充滿畏懼。恐懼之外,還可能伴有強烈的無助感。他們無力改變現狀,不知道如何應對家暴,感覺自己孤立無援。孩子可能會產生深深的自卑,覺得自己是不幸的,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他們的內心可能充滿憤怒,對施暴者的行為感到憤恨,但又無法直接表達。家暴還可能導致孩子心理上的麻木,對暴力逐漸變得習慣和冷漠。一些孩子會試圖逃避現實,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以躲避家暴帶來的痛苦。此外,他們可能對家庭失去信任,對親情產生懷疑。在家暴陰影下,孩子的心靈如同被暴風雨摧殘的花朵,脆弱而傷痕累累。 好多孩子惹下事的家長一來到學校跟老師抱怨就是:“我打他了,這孩子打死不改。” 在我所教的眾多學生之中,存在著相當多的孩子便是如此,他們的暴力傾向頗為嚴重。在暴力的壓制之下,孩子們真正屈服的情況實則甚少。你只需看看他們的眼神,便會發現都是怪怪的。歷經半年老師們的諄諄教導,或許是得益於老師們愛的悉心滋潤,才讓他們重新恢復了常態。倘若你察覺到一個孩子的眼睛,在這兩天又呈現出怪怪的模樣,那他必定是再度遭受了家庭暴力。諸多父母便是這般,自身尚未學會如何去做好父母,便已誕下了孩子,繼而他們也無心去學習如何成為稱職的父母。完全依著自己的性子隨心所欲地對待孩子。孩子一旦犯下錯誤,便會施以暴力。在如此這般的家庭教育之下,孩子怎能不效仿他們的所作所為呢?還有一些家長不停地抱怨,聲稱小學時候的老師沒有妥善地教育自己的孩子,還說老師經常打罵他的孩子。然而現今哪還有那麼多的老師敢於打罵他的孩子呀。或許老師的教育方法未能完全滿足孩子們的需求,但是老師們相比起父母而言,肯定是要收斂許多的。故而,作為教育者,務必注意自身的言行。而作為父母,更要努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