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第2/2 頁)
,或殘酷社會的虐待,而很少描寫單純的厭煩。描寫一個人與環境不協調總有一個原因,作者總是讓讀者從道義上責備主人公的性格缺陷或社會秩序中存在的弊端。日本也有無產者小說,譴責城市中可悲的經濟狀況以及漁船上的可怖事件。但是,正如一位作家說的,日本的人物小說所暴露的是這樣一種社會,在那個社會裡,人們情緒爆發時就象有毒的氣體在漂蕩。小說的主人公或作者都不認為有必要分析周圍的環境或主人公的經歷,以弄清陰雲來自何處。它說來就來,說去就去,人們都容易傷感。古代英雄慣於向敵人進行攻擊,他們則把這種攻擊轉而向內。在他們看來,他們的憂鬱似乎沒有明確的原因。雖然也不無找些事件當作原因,但這些事件留給人們的印象則至多不過是一種象徵。
現代日本人施之於自身的最極端的攻擊行為就是自殺。按照他們的信條是,用適當的方法自殺,可以洗刷汙名並贏得身後好評。美國人譴責自殺,認為它只不過是屈服於絕望而自我毀滅。日本人則尊重自殺,認為它可以是一種光榮的、有意義的行為。在一定場合,從&ldo;對名分的情義&rdo;來說,自殺是最體面的辦法。年關還不了債的人,因某種不幸事故而引咎自殺的官員,結合無望而雙雙情死的戀人,以死抗議政府遲遲不對中國進行戰爭的愛國志土等等,都象沒有考中的少年及避免當俘虜計程車兵一樣,把最後的暴力對準自身。有些日本權威說,這種自殺傾向在日本是新近出現的。是否如此,很難判斷,但是統計表明,近年來觀察者往往高估自殺的頻率。按比例來說,&l;上一世紀的丹麥和納粹前的德國自殺人數比日本任何時代都要高。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日本人喜歡自殺這一主題,就象美國人大書特書犯罪一樣,兩者都為此感到同樣的切身之感。與殺別人相比,他們更津津樂道自殺。借用培根(ban)的話來說,他們是把自殺當成最喜歡的&ldo;刺激性事件&rdo;(flagrantcase)。議論自殺可以得到其他話題所不能得到的某種滿足。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