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第2/3 頁)
戰局的千鈞重擔,終於壓到了曾國藩的肩上。
十、宿松群英
曾胡左李並稱中興四大名臣,而他們四人聚會一堂,在宿松共謀東徵大計,乃機緣湊成,僅此一次。宿松之會,堅定了湘軍領袖們的意志,統一了認識,對即將到來的困難局面作了充分的心理準備,從而決定了日後軍事的走向。
下
十一、祁門之困
湘軍兵困祁門,從曾國藩的日記中,我們看到這位外表鎮靜,指揮若定的大帥,無日不在憂危之中,那種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般的感受,實非局外人所能揣度。缺乏心理層面的認知,後人對歷史偉人的瞭解,只能是表面的與膚淺的。
十二、鹹豐之死
一場本可以不打,也不應該打的戰爭,導致了空前的喪權辱國與鹹豐皇帝的死亡,由此引發了政局的突變,自強運動乘時崛起,對中國社會之轉型,起了潛移默化的推動作用。改良主義猶如一陣微風,起於青萍之末,正在波瀾不驚地潛入中國人的生活。
十三、走向覆亡的天國
後期太平軍軍紀蕩然,所到之處,竭澤而漁,擄掠裹脅,大失民心。高層將領迅速腐化,天京解圍失敗後,太平軍軍無鬥志,開始成建制地向湘軍投降。不過十年,太平天國無論從精神上還是制度上,都已日薄西山,氣息奄奄,無可救藥地走上了覆亡之路。
十四、儒帥風采
戰爭的勝負,除去民心向背的因素外,雙方將帥的軍政素質,湘軍亦遠過於太平軍,而將帥的素質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軍隊的素質,這其中大帥曾國藩的表率作用,至關重要。他言傳身教,躬親垂範,以&ldo;引出一班正人,倡成一時風氣&rdo;為己任,實踐著顧炎武&ldo;天下興亡,匹夫有責&rdo;的理念。
十五、天下無湘不成軍
湘軍將帥之廉勇,軍紀之嚴格,是其勇猛善戰的重要原因,亦使湘軍威震天下。由此,戰亂各省紛紛赴湖南募勇招兵,蔚然成風,故有&ldo;天下無湘不成軍&rdo;之說。
十六、朋僚幕友之間
曾國藩重情誼,但也偶有意氣用事的時候。他知人善任,以陶鑄人才,轉移風氣為己任,其幕府猶如一高等學塾,學術氣氛濃厚,頗能收教學相長之效。
十七、大功克成之際(上)
坐困愁城的洪秀全絕望而死後,天京陷落,門徒們各作鳥獸散,而在其愚民洗腦政策下成長起來的幼天王,被俘後大罵&ldo;長毛賊&rdo;,向敵人搖尾乞憐的行徑,為太平天國的滅亡,添寫了一個黑色幽默的結尾。
十八、大功克成之際(下)
太平天國引發的戰亂,是舉世罕見的一場浩劫。面對瘡痍滿目,百廢待興的局面,曾國藩奏請裁撤湘軍,減免地方賦稅,努力為百姓的休養生息營造寬鬆的政策環境,而他激流勇退,優遊林下的願望,卻因中原軍事態勢的逆轉而化作了泡影。
十九、北上剿捻
捻子興衰起伏的歷史與曾國藩治捻之策。曾國藩雖半途而退,未能蕆其全功,但捻子最終還是亡於他&ldo;以有定之兵,治無定之賊&rdo;的戰略。
二十、教案與洋務
在直隸總督任內,曾國藩遭遇了天津教案。他實事求是,確定了委曲求全,絕不與洋人開釁的辦案方針。在當時情緒化的社會中,他承受著極大的誤解與壓力,但秉持理性與談判解決的立場不變。曾國藩是自強運動的支持者與帶頭人,但他對洋務的認識,只侷限於器物方面,為的是師夷長技,仍不脫一個農業社會中士大夫的眼界。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