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第1/3 頁)
大力提倡程朱理學,清代始自康熙。在皇帝倡導下,湧現出一大批理學名臣,如魏象樞、43魏裔介、44熊賜履、45湯斌、46李光地、47陸隴其、48張伯行49等,君臣孜孜為學,勵精圖治,開風氣之先,揭開了康雍乾盛世的序幕。此後程朱理學一直高踞主流意識形態的地位。提到理學名臣,道聽途說者往往為偏見所惑,認為這些人大多是些道貌岸然,滿口教條,語言無味,面目可憎的假道學。其實不然,他們大多是學識淵博,個人修養很高,勤政廉潔的人。這些人雖然也是經過科舉這道門檻進入仕途的,但八股制藝不過是個工具,得魚忘筌,用過就丟掉了。皇帝沒有教主的地位,帝國也沒有統一編定、強制推行的教科書,所以學術仍有自由思想的空間。名臣宿儒的真學問源自研讀原著,而非八股教條。譬如理學名臣張伯行所為,就很有代表性,其&ldo;方成進士,歸構精舍於南郊,陳書數千卷縱觀之,及小學、近思錄、程朱語類,曰:&l;入聖門庭在是矣。&r;盡發濂、洛、關、閩諸大儒之書,口誦手抄者七年,始赴官。&rdo;50這些在科舉考試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尖子,都是頭腦極聰明之人,是精英中的精英。程朱沒有真思想,真學問,他們會自覺自願地服膺理學並在實踐中卓有建樹?不可能嘛!交代了上述背景,讀者就可以明白曾國藩為何會有&ldo;不學如故&rdo;的警語了。八股制藝並非真學問,京師士大夫風氣所至,必會將他帶入程朱理學。
自道光二十二年起,他開始致力於程朱之學。當時與之往來頻繁、相與切磋學問者,主要有陳源兗、馮樹堂、吳廷棟、何桂珍、竇垿、邵懿辰、湯海秋、黎吉雲、朱琦等人,大多是翰林院的同事。而在問學修身上,對他影響最大者有兩人,一為唐鑒,一為倭仁。
唐鑒(1777~1861),字鏡海,湖南善化縣人。嘉慶十四年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累官御史、府、道、臬、藩,後內召為為太常寺卿。鴉片戰爭時,曾上疏彈劾琦善、耆英等誤國,&ldo;直聲震天下&rdo;。51在學問上,唐鑒宗尚程朱之學,躬親實踐,是當時眾所公認的大學者。曾國藩認識到自己的毛病在於散漫無恆,在與朋友的閒談中,聽說&ldo;靜海先生每夜必記&l;日省錄&r;數條,雖造次顛沛,亦不閒一天,甚欲學之&rdo;。52從日記中看,曾國藩開始向這位前輩問學,始於道光二十一年七月。
至唐鏡海先生處,問檢身之要,讀書之法,先生言當以《朱子全集》為宗。時餘新買此書,問及,因道此書最宜熟讀,即以為課程,身體力行,不宜視為瀏覽之書。又言治經宜專一經,一經果能通,則諸經可旁及。若遽求兼精,則萬不能通一經。……又問:經濟宜何如審端致力?答曰:經濟不外看史,古人已然之跡,法戒昭然;歷代典章,不外乎此。又言近時河南倭艮峰仁前輩用功最篤實,每日自朝至寢,一言一動,坐作飲食,皆有札記,或心有私慾不克,外有不及檢者皆記出。……又言詩、文、詞、曲,皆可不必用功,誠能用力於義理之學,彼小技亦非所難。又言第一要戒欺,萬不可掩飾云云。聽之,昭然若發蒙也。53
唐鑑於他的點撥作用,用曾國藩自己的話來說,是&ldo;昭然若發蒙也&rdo;。蒙者,幼稚無知也。舊時稱學前兒童為童蒙,教兒童識字讀書稱為發蒙。曾國藩以此作譬喻,可見這番談話對他震動之大。此後一段時間內,他之讀書修身,處處以唐鑒所言為法,可說是亦步亦趨。譬如唐鑒自稱最喜讀《易》,曾國藩也開始讀《易》;唐鑒每日省身自檢,寫入日記,曾國藩也開始於日記中自省;唐鑒講要戒欺,曾國藩亦將每日不善之念,不良之行,一一錄入日記,作為警誡。對於不良的生活習慣,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