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河首之地、武都參狼(第3/4 頁)
走走停停,這樣做是為了避免馱畜的體溫過高。途中,除必要的短暫歇息外,基本不會長時間的休整,至於眾人因天氣不適應產生的小情緒,受到的重視倒要排在這些馱畜之後。
比起以河洛為中心的中原地區,隴上的氣候本就涼爽一些,即便魏晉時的氣候正轉入寒冷期,溫暖溼潤程度仍超過後世。
呂隆前往枹罕的時間,也恰在雨季,離開城邑、驛亭進入郊野的大多數時間,為了行動方便,他都會換下褲褶服,仿照常在馬隊往來的莊客,換上短褐,挽起袖子,不著絝,只穿一件犢鼻褌,光著兩條腿。
這般遇上雨水泥濘,下馬步行時也不至太狼狽,隨行的呂氏私兵與莊客,眼見呂隆既無傲慢、嬌氣,也從未胡亂指揮、瞎折騰,於是眾人對這個吃得一樣辛勞的美少年,自然而然的生出好感。
此時正值立秋前後,出身武都的毛興時任河州刺史,家中世代擔任酋豪,去歲率軍急襲堂邑飲馬江北的毛當、毛盛,就是其同族兄弟。
東漢末年,武都氐王楊僕在延康元年(220年)七月率族人內附,被曹丕接納,允其居於漢陽郡。不過毛氏並非白馬氐,而是出自參狼羌,武都自夏、商時期就有氐人居住,參狼羌在秦漢時分佈於武都郡塞內外,亦稱武都羌。東漢時的名將馬援,為隴西太守時,平定隴右羌人叛亂,在武都作亂的參狼羌亦被討平歸降。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攻克漢中,武都與雍州的聯絡遭阻斷,於是曹操放棄武都郡,遷徙當地漢民、氐人至關中,分散安置在扶風、天水兩郡邊界處,以及右扶風的小槐裡城,而被曹操派去負責徙郡小槐裡的人,就是前面提到過的楊阜。
小槐裡位於槐裡縣以西,與武功縣東部交界處,也作西槐裡城。後秦時,姚萇死後,其太子姚興就是在槐裡稱帝。
經歷這次遷徙後,西晉初年,武都郡所轄的下辨、河池、沮、武都、故道五縣,一共才三千戶。
西漢時,武都縣治所位於仇池山東麓,東漢改作武都道,西晉末年廢縣。東漢末年,白馬氐首領楊駒率部徙居於此,楊駒之子,即前面提到的百頃氐王楊千萬。
百頃山為仇池山別稱,也稱瞿堆,同時期的蜀郡江原人常璩在《華陽國志.漢中志》記述“武都郡有瞿堆,百頃險勢”,《水經.漾水注》中也提到“漢水又東南徑瞿堆西,又屈徑瞿堆南,絕壁峭峙,孤險雲高,望之形若覆唾壺,高二十餘里,羊腸蟠道三十六回,《開山圖》謂之仇夷,所謂積石嵯峨,嶔岑隱者也。上有平田百頃,煮土成鹽,因以百頃為號。山上豐水泉,所謂清泉湧沸,潤氣上流者也。漢武帝元鼎六年開以為武都郡,天池大澤在西。”
漢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李廣徵西,所置武都郡,治所在羌道,元鼎六年(前111年)開西南夷,另置武都郡,治所位於武都道,之後又改道為縣。
天池大澤即古漢水上游河道壅塞,自然形成的山間湖泊,這使得河道深度增加,水流速度減緩,水運更為便利,也是韓信暗度陳倉、奪取關中能夠一次成功的關鍵。
而諸葛亮七年裡五次北伐,都沒能攻入關中興復漢室,最終病亡五丈原前線,除蜀漢與曹魏國力差距外,也有自然條件變化的緣故。
漢初呂后二年(前186年),武都道大地震,導致古漢水上游與中下游水路交通中斷,至東漢中期,原來的天池大澤相繼消失,
楊千萬死後,其孫楊飛龍繼任首領,晉武帝司馬炎在位時,楊飛龍接受冊封,以代理徵西將軍的名義,率部落遷回到略陽。
楊飛龍死後,其外甥兼養子楊茂搜繼任首領,時值西晉末年,為避齊萬年之亂,楊茂搜率部四千家從略陽回到仇池,佔據武都、陰平二郡,自號輔國將軍、右賢王,受部眾擁戴稱王,史稱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