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解除海禁(第1/2 頁)
雍正四年春,西南各地試行改土歸流,顯親王胤禵再次領兵出征雲貴等地,鄂爾泰和年羹堯為其副手,兵發苗寨,劍指土司。
同年同月,雍正帝定下親耕之禮,下令各省巡撫及所屬府、州、縣、衛之官,俱要親自下田耕種,以為天下表率。
自此大清各地更重農桑,商賈之事一時倒落了下風。
但這種重農抑商的局面並未持續多久,五月左右,在朝臣的提請和昭親王弘暉的倡議下,持續了幾年之久的海禁終於得以廢除,嗯,雖然也只是廢除了南洋一處地方的禁海令。
朝廷在粵、閩、江、浙四處地方各開闢了一處通商口岸,留作對外通商之用,當然,關稅和商稅被早有預料的弘暉給奏請拔高了不少。
商稅還好,只提高了一半,而關稅麼,差不多提高了三倍吧!
天下商人還不等高興多久,就迎來了提高商稅和關稅的旨意,頓時個個抱怨連連,暗地裡不知道罵了多少回。
至於始作俑者的昭親王弘暉本人,他只冷笑幾聲,在養心殿指桑罵槐了一回,就沒再將這事放在心裡。
呵!商人地位雖低,但賺的還真不少,一個個賺的盆滿缽滿,養得腦滿腸肥,尤其是不顧朝廷禁令私自出海的海商巨鱷,豈能叫他們舒舒服服逃過去?
為防有人再私自出海以逃關稅,弘暉甚至還將後續的事都做絕了,“皇阿瑪,南洋海患不斷,倭寇、西洋人屢次侵擾我大清,兒臣提請在南洋成立海軍,一則防患於未然,用以避免他國走海路攻打我大清;
二則西北大局已定,將士安逸久了到底不好;三則就是為了剪除在南洋走私、賣國等無惡不作的幾大家族,順帶震懾心有不軌之人。”
胤禛倒有些猶豫:“海軍之事事關重大,耗費無數銀錢不提,旗兵在陸地上待久了,如何適應海上的生活?”
“這些都是小事,相較落後於西洋,耗費再多銀錢都不為過!況海上貿易屬實大賺特賺,一支船隊走一趟,這銀兩也就賺出來了。”
“當真這麼賺?”幾百萬兩的軍費,這麼輕易就能賺回來?胤禛表示半信半疑。
弘暉呈上去一本賬冊,賬冊看著十分稀薄,然而胤禛卻驟然變了臉色。
“先時海禁,除卻豪商私自出海,京中有些個世家大族、內務府包衣並宗室王府也摻和到海上貿易裡了,這是兒臣費盡手段才查到的一點訊息,不多,但確為屬實!”
還是那句話,天底下有什麼事就瞞著皇家呢!
“您要是還不信,不如叫上幾位叔叔伯伯摻一腳,由九叔出馬組織一支船隊出海貿易,順便再看看西洋如今到底是何情況!傳教士口中沒一句實話,《航海條例》、東印度公司,大清是時候走出去看看了。”
再不走出去,那什麼時候才能走出去?固步自封是後世那場悲劇的源頭啊!
胤禛一時有些惶恐,一時又有些緊張,西洋發展迅速的事他不是一點都不知道,先時皇阿瑪就是因此才實行海禁,企圖將大清跟外界隔離開來用以保全大清“天朝上國”的地位,而今輪到自己當政,他一時竟不知道哪條路才是對的?
但如今既已開海,那大清遲早都得和他國接觸,索性咬一咬牙,親眼看看西洋到底能不能成為大清的威脅!
“也好,是得出去看看了……蘇培盛,傳諸王覲見。”
而後,上至直郡王,下到十八貝勒,一干諸王都來了圓明園的勤政殿裡候著。
“臣\/臣弟參見聖上。”老四又在打什麼算盤?上一回這麼興師動眾好像是解除海禁的事吧?
胤禛略擺擺手,示意長子弘暉出面跟諸王細細說明了一番,方才問道:“朕今兒叫你們過來,就是想問問你們中可有人知曉海上貿易的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