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成吉思汗之死(15)(第2/3 頁)
擇機取之。
為了補充自身糧草,做好持久戰的準備,成吉思汗決定留下窩闊臺、也遂皇后等人繼續圍攻中興府,自己帶拖雷、劉仲祿、耶律楚材等人率五萬兵馬前去攻打夏國餘下的西寧州、湟州、廓州等地。而這些城池的守軍有部分都被徵調到中興府支援,所以兵力有限,難以抵擋蒙軍的進攻。成吉思汗未費多少周折,就將這些城池一一拿下,將城內糧草掠奪一空。
這時候,成吉思汗已進入金國境內,為了徹底阻斷金國可能對西夏的救援,蒙軍繼續向金國的熙州、渭州、原州、慶州等地挺進。在路過六盤山時,見這裡山高林密、氣候溼潤,歷來有“春去秋來無盛夏”之說,自古以來就是避暑勝地,成吉思汗心情大悅,命人在這裡建起了避暑行宮。
而這次行軍途中,成吉思汗將俘獲的古爾伯勒津郭斡哈屯帶在身邊。成吉思汗對這王妃的絕世美顏歡喜不已,一路花言巧語勸說王妃順從自己做大汗的皇后。但這大夏王妃誓死不從,還欲絕食自盡,成吉思汗正手足無措之時,恰好窩闊臺手下大將察罕前來請旨。
,!
這察罕本是西夏党項族人,其父曲也怯律是西夏大將。察罕小時候即勇武過人,一次在野外被打獵的鐵木真遇見,鐵木真很欣賞他,就將察罕帶在身邊。察罕逐步鍛鍊成為一名勇猛善戰的將軍,而在蒙軍攻打西夏的甘州時,甘州守將正是察罕的父親曲也怯律,察罕親筆給父親寫信,勸其歸降。此事被守城副將阿綽知道了,聯合其餘三十五人將曲也怯律殺害了,然後繼續對抗蒙軍的進攻。
蒙軍攻下甘州後,成吉思汗欲將全城軍民活埋,為察罕報殺父之仇,但是察罕極力勸阻,最後只殺了害死父親的這三十六人,其餘軍民全部放生。可見察罕宅心仁厚,對夏國同族還是懷有深厚感情的。
這次察罕前來向成吉思汗請旨,就是見蒙軍攻打中興府已近半年,雙方均損耗極大,如若堅持下去,極可能致使兩敗俱傷。加之,察罕畢竟是大夏國人,不忍見同族人遭受血光之災,故前來請求成吉思汗委派自己做特使,前去中興府勸降。
成吉思汗此時正感覺對中興府騎虎難下,聞聽察罕所言,感覺也是一個辦法。如若中興府能夠歸降,可免得自己大軍損兵折將,即使想除掉這個後患,也可待夏國皇帝李哯歸降後表現的態度再做發落,到時主動權就在自己手裡,於是命察罕進城勸降。
察罕走後,成吉思汗來到看守古爾伯勒津郭斡哈屯的大帳,告知王妃已派察罕前去勸降。並且再三承諾,如若李哯願意歸降,保證不殺城內一兵一卒,倘若王妃執意跟隨李哯,也一定會將王妃送還到李哯身邊。
古爾伯勒津郭斡哈屯早就聽說過察罕本是夏國党項族人,心中不免生出希望,為了中興府內幾十萬軍民的性命能夠得以保全,為了能早日回到自己的夫君身邊,王妃思量再三,在成吉思汗的恩威並施下,慢慢也就順從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喜出望外,連日攜雲握雨,好不快活……
相關
一籌莫展:成語,出自元?脫脫《宋史?蔡幼學傳》:“其極至於九重深拱而群臣盡廢,多士盈庭而一籌不吐。”指一點計策也施展不出,常用於形容一點辦法也想不出來,含貶義。
鎩羽而歸:成語,出自南宋?鮑照《拜侍郎上疏》:“鎩羽暴鱗,復見翻躍。”羽毛摧落,比喻失失敗或不得志而歸。
淪喪:意思是淪沒喪亡;引申為死亡。
岌岌可危:成語,出自《孟子?萬章上》:“於斯是也,天下殆哉,岌岌乎!”意思是形容非常危險,快要傾覆或滅亡。
危在旦夕:成語,出自西晉?陳壽《三國志?吳書?太史慈傳》:“今管亥暴亂,北海被圍,孤窮無援,危在旦夕。”旦夕:早晚之間,指極短時間。形容處境在很短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