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成吉思汗之死(3)(第2/3 頁)
水倒灌蒙古軍。成吉思汗正進退兩難之時,夏主李安全卻已經嚇破了膽,獻上女兒於成吉思汗為妾,請求臣服納貢,成吉思汗遂乘機撤軍返回漠北。
但在隨後的十多年時間裡,西夏國始終不甘心臣服於蒙古汗國,一旦勢力有所恢復,形勢對自己有利時,就消極納貢,結盟外援,毀約反叛。然而此時,成吉思汗東征西討,南攻北伐;遠攻歐亞,近戰金遼宋,實無精力徹底剿滅西夏。儘管成吉思汗曾又派軍兩次征討,但西夏打不過就降,實是極盡卑躬屈膝之能事;待蒙古軍一撤,只要稍有機會,就又死灰復燃,不聽號令,結盟反叛,實成了成吉思汗心腹大患。
終於,成吉思汗經過多年的東征西討,戰勝了數倍於己兵力的花剌子模國、平定西遼,越過高加索山,征服了遼闊的中亞、波斯及東歐部分地區,並戰勝了羅斯聯軍,步步蠶食金朝領地,大顯了蒙古軍的神威,為建立橫跨歐亞的蒙古大帝國奠定了基礎。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這十幾年間,成吉思汗對西夏朝廷的反覆食言和背叛始終銘刻在心,況且這麼一個不安定因素伏臥身邊必定會使自己寢食難安。所以,此時已騰出身手的成吉思汗在西征以後,稍事休整就毫不猶豫地兵分兩路進攻西夏,誓要徹底剿滅西夏國!
相關
稱臣納貢:舊時指小國向大國臣服而年年繳納貢品,自稱為臣下。後來也用以比喻心悅誠服,甘拜下風。
羌族:羌族源於古羌,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老的民族。古羌對中國歷史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形成都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民族語言為羌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分北部和南部方言。根據《中國統計年鑑-2021》,中國境內羌族的人口數為人。
党項族:党項族是古代西北族群,屬西羌族的一支,也稱“党項羌”。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公元618年,李淵建立唐朝,定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唐朝共經歷21位皇帝(含武則天),在政治、文化、經濟、外交等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黃巢起義:公元875年,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市曹縣西北)人黃巢發動反抗唐朝後期政府黑暗腐朽殘酷統治的農民起義,提出“均平”的政治口號,於公元881年攻下唐都長安,建立農民革命政權,國號“大齊”。黃巢起義是唐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雖然於884年被唐朝所鎮壓,但卻衝擊了唐王朝的統治,加速了唐朝的滅亡,推動了歷史的向前發展。
節度使:唐代開始設定的地方軍政最高長官,因受職時由朝廷賜以旌節而得名。節度,意為節制排程。
爵號:爵是中國古代一種用於飲酒的容器,另外也是君主國家貴族封號。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
首都:國家最高政權機關所在地。
半農半牧:指的是種植業和草地畜牧業在空間上交錯分佈,在時間上相互重疊的生產經營方式。
馬可·波羅:十三世紀義大利威尼斯著名的商人、旅行家,據其自稱曾在中國遊歷了十七年,還被當時的元朝大汗忽必烈賞識,在元朝當官任職。回到義大利後,馬可·波羅在一次海戰中被俘,在監獄裡口述其旅行經歷,由魯斯蒂謙寫出《馬可·波羅遊記》,引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嚮往,且對以後新航路的開闢產生了巨大影響。但後期國際學術界對馬可·波羅是否真的到過中國存在一定的質疑和分歧。
絲綢之路:西漢時期,漢武帝派遣使者張騫出使西域。由張騫開闢的以長安(今西安)為,途經甘肅、新疆、中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