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成吉思汗之死(13)(第1/3 頁)
成吉思汗的這第六次征伐西夏,儘管一路都較為順利,但是在攻打西夏的國都中興府時卻是異常的艱難。
成吉思汗東、西兩路大軍合圍中興府,幾乎已經動用了蒙古的所有兵馬,計十幾萬人進行圍攻,但是中興府內軍民合計有好幾十萬人,數倍於己。中興府不光城牆高大堅固,城上弩箭充足,蒙軍難以靠近和攀爬,且圍繞著城牆修了幾十丈寬的護城河,引入黃河之水。濠寬水深,就連蒙古曾經獨步天下,攻打城池的利器——拋石機和巨弩,由於間隔護城河距離較遠,也無法對城牆形成有效威脅。
蒙古大軍屢屢攻城受挫,每次攻打均損傷慘重,中興府內軍民同仇敵愾,據險堅守,令蒙古人次次無功而返。而且不遠處的西平府時時派軍從背後前來偷襲,以至於蒙古大軍經常腹背受敵。
這西平府的守將李德任是夏神宗李遵頊的長子,曾被立為太子,與獻宗李德旺是親兄弟,也是當今皇帝李哯的伯父,曾因拒絕李遵頊帶兵攻打金國的旨意,被廢黜太子之位,發配西平府守關。
李德任率領五萬兵馬守衛著西平府。西平府原是宋朝的領地靈州,後被早期的西夏攻陷以後,設為國都。西平府曾作為西夏政權的政治、軍事、文化中心長達十八年,地域富饒,城鎮繁華,人口、牲畜眾多。在國都遷往中興府以後,西平府成了西夏的陪都,也是中興府糧草供應的大後方,更與中興府形成掎角之勢,相互呼應。
蒙古大軍圍困中興府,李德任自然不會坐視不管,時常趁蒙古兵馬不備派兵從後擾襲,搞得成吉思汗瞻前顧後,畏手畏腳,頗為惱怒。於是,成吉思汗見一時難以攻破中興府,即親自統率十萬大軍轉而攻打西平府,欲將西平府拿下以後再全力攻打中興府。
中興府內的李哯見成吉思汗分兵前去圍攻西平府,唯恐西平府有失,且伯父李德任對自己愛護有加,頗多支援,豈能袖手旁觀,於是命大將軍嵬名令公率兵十萬前去增援。
“嵬名”是西夏皇族的祖姓,而嵬名令公是西夏的宗室重臣,勇武有謀,更是歷任西夏幾代皇帝的老臣,於西夏對外的諸多戰爭中屢立戰功,被譽為大夏第一戰神。在西夏與蒙古二十多年的打打殺殺中,嵬名令公與蒙軍有過多次交鋒,互有勝負。在曾經的一次蒙夏戰鬥中,嵬名令公率隊偷襲蒙古大營,中了成吉思汗的埋伏,受傷被俘。成吉思汗雖然多次吃過嵬名令公的虧,卻對其有勇有謀的名將之風極為佩服,屢次勸降,但嵬名令公不為所動,後兩國議和期間,成吉思汗按夏國要求釋放了嵬名令公。
老將軍嵬名令公深知蒙軍勇猛殘暴,不宜與其正面交鋒,見成吉思汗率軍由黃河西面奔赴西平府,故率十萬大軍由東面突圍出城,乘船渡過黃河,從黃河東岸馳援西平府。
由於西平府在黃河以東,故成吉思汗從黃河以西的中興府引軍而來,就必須渡過黃河才能到達西平府。而黃河之水連綿萬里,蒙軍是不可能繞過黃河的,且黃河河寬水急,所以渡船是蒙軍最最急需的渡河工具。
李德任經驗豐富,早有準備,提前命人將黃河上遠近的大小渡船悉數收繳,然後將大部分船隻鑿穿沉水,餘下小部分船隻拖上岸留作己用。蒙古大軍到達黃河岸邊時,發現到處找尋卻無船可用,只得自行修造渡船。但蒙古人從來就不擅造船,擄掠的隨軍工匠會造船的也不多,故進展緩慢。且嵬名令公率軍與李德任匯合後,經常派兵士駕船襲擾對岸,施放火蒺藜將正在建造的渡船和營帳燒燬。蒙軍氣得暴跳如雷,卻又無可奈何,只能望水興嘆。
嵬名令公將大軍營寨沿黃河岸邊層層佈防,以防蒙軍偷渡,意欲憑藉黃河天塹將蒙軍阻隔於對岸。但是天有不測風雲,真是世事難料。這一日,天剛矇矇亮,營帳內的老將軍嵬名令公還在沉睡,突然被震天的喊殺聲驚醒,連衣冠都未穿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