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頁(第2/2 頁)
對革命黨,自中清武昌,到南清廣東給予援助,以防其氣勢挫折,借使不致產生與北清中央政府融和妥協之念,務必謀求使之永久對峙……以袁世凱為代表的新內閣成立後之清政府究竟會持何種態度對待我國,仍是不得不存疑的問題。為謀於我有利,基於資以牽制袁內閣之策略,亦有對革命軍援助武器之必要。9
相信這是日本政府對華政策最真實、最準確的表述。節錄於此,作一鏡鑒,看一看民國時段的政黨與領袖,到底誰能跳出日本人的誘導與掌控,真的為國請纓、為民請命!
第一輪較量下來,孫中山與袁世凱打了個平手。中華民國建立,共和制確立,孫中山當了臨時政府第一任總統。而袁世凱促成清室遜位,承認民國,於是接任中華民國第二任總統。中國以統一的形態結束了大改制。日本人分裂中國的籌劃落空。
但好景不長。接下來的專制反彈與紛繁黨爭,即將民國元年(1912)春天構建的國家統一、民族團結之局打破。例證即國民黨人的&ldo;二次革命&rdo;。
&ldo;二次革命&rdo;是國民黨人的政治宣傳表述。後被沿襲為一種流行的歷史表述,至今神聖不可動搖。
靜而思之,&ldo;二次革命&rdo;是中華民國建立後第一場內戰,也是第一次由黨派紛爭而引發的地方政權對中央政權的挑戰。
要不要發動這次&ldo;革命&rdo;,孫中山與黃興意見不統一。孫中山力主速戰,黃興則認為南方武力不足以言戰,如發難,必致&ldo;大局糜爛,不可收拾&rdo;。民國二年(1913)7月12日,江西都督李烈鈞起兵湖口,宣佈江西獨立討袁,打響&ldo;二次革命&rdo;第一槍。其討伐袁世凱的檄文曰:
民國肇造以來,凡吾國民,莫不欲達真正共和目的。袁世凱乘時竅柄,帝制自為,滅絕人道,而暗殺元勛。弁髦約法,而擅借鉅款。金錢有靈,即輿公道可收買;祿位無限,任心腹爪牙之把持。近復盛暑興師,蹂躪各省,以兵威劫天下,視吾民若寇讎,實屬有負國民之委託。我國民宜亟起自衛,與天下共擊之。10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