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頁(第2/2 頁)
立命斬聯元。群臣伏地求情,慈禧才收回成令。
一個多月以後,袁昶、聯元等五大臣還是被載漪集團送上刑場,御前會議,已見殺機。
朝中的大臣,違者皆殺。黑名單列好了,有大學士王文韶、尚書廖壽恆、侍郎那桐等人。因為聯軍入京太快,當權者未及下殺手,得免。
而外省大吏,相對較為安全,因而也敢於上書進言,反對恃拳民、攻使館。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四川總督奎俊、閩浙總督許應騤、福州將軍善聯、巡視長江李秉衡、江蘇巡撫鹿傳霖、安徽巡撫王之春、湖北巡撫丁蔭霖、湖南巡撫俞廉三、廣東巡撫德壽等地方大吏聯名合奏,言:&ldo;亂民不可用,邪術不可信,兵端不可開。其言至痛切。山東巡撫袁世凱亦極言朝廷縱亂民,至舉國以聽之,譬若奉驕子,禍不忍言矣&rdo;。
鞭長莫及,慈禧與載漪們不高興,也只有聽之任之。
宣戰詔書發出的那一刻,清政府便犯下了一個低階的、無可挽回的、自毀神器的錯誤。
袁昶的話,簡單而明瞭:&ldo;團民非義民,不可恃以禦敵,無故不可輕與各國開釁。&rdo;一個內政,一個外交,雙雙都錯,誰能救他?
清政府的決策層群體,都瘋了。
一個瘋狂的政權,自我感覺非常良好。
仍以被人稱為&ldo;袒拳中堅&rdo;及&ldo;禍首&rdo;的載漪為例,在其大權掌握的兩個多月時間內,&ldo;每出,扈從數百騎,擬於乘輿。出入大清門,呵斥公卿,無敢較者,蓋得意甚矣&rdo;。
中國近代史的庚子之變一章,沒有認真剖析載漪的決策作用,當為一大失誤。所謂&ldo;偽造歷史&rdo;,不一定指生生造假。顛倒了輕重,隱瞞了關節,模糊了是非,迴避了責任等,都是&ldo;偽造歷史&rdo;的常用手段。讀史上當,不可不防。一個人,因為私利,因為愚昧,又因為權傾一時,誤了一個國家,載漪為一顯例。大清朝的庚子災難,人多歸於慈禧,於今思之,載漪之罪尤大。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