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第2/2 頁)
把思想統一到發展經濟上來,把社會各界的注意力從政治領域引領到經濟領域。以經濟主義為核心的意識形態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動機和動力。這種意識形態不時地表達於主要政策話語上,如&ldo;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裕起來&rdo;,&ldo;小康社會&rdo;和&ldo;全面小康&rdo;,等等。經濟主義很快促使中國社會從一個以傳統非物質因素為核心的意識形態社會轉型到一個物質利益至上社會,國家管治方式的主體也從意識形態轉型為物質利益手段。客觀地說,從意識形態(尤其是非理性的意識形態)治國轉型到利益治國是一個很大的歷史進步。
但是一旦經濟主義和物質利益走過了頭,很多問題就出現了。今天的中國社會不再存在一個精神領域的意識形態,所有的一切都被貨幣化,物質利益成為唯一的乃至政治社會準則。沒有了超越於物質利益之上的意識形態,社會整體道德急劇衰落。加上法制的不健全,各個社會政治角色之間(如社會成員之間和社會成員與政府之間)的信任度幾乎不復存在。政府官員之間、各級政府之間也有類似的情況。在物質利益衡量一切的情況下,官員之間很難達成思想共識。對官員個體而言,經濟主義很容易為其腐敗提供合法的論證。對一些官員說來,以什麼手段獲取物質利益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物質利益的最大化。再者,意識形態的缺失也導致各級政府間難以達成政策共識。地方官員政策執行不力,甚至公然抵制中央政府的政策,這和意識形態的貧乏有很大的關聯。
所有這些情況都表明了意識形態重建的重要性。意識形態屬於精神範疇,任何稱得上意識形態的東西都必須是超越具體物質利益的。在毛澤東時代的中國,意識形態走向了極端,導致了一系列政策上的大災難。但這並不是說意識形態從此可以走入歷史了。在實際政治生活中,意識形態是不可或缺的。90年代中期以來的很多政治實踐都有復興意識形態的作用。中共十六大以來,意識形態復興的努力表現得更為明顯,有關方面正在努力構建一個以&ldo;和諧社會&rdo;概念為核心的新意識形態。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