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請君入甕(第2/3 頁)
三公太師,莫名其妙死在火中,就算不用腦想,也都知道是朝堂仇殺,緣稹為安撫桓家,也讓廷尉司介入了調查,一堆白灰,查了也是白查,桓家也只能認栽。
緣稹在這個時間調整軍中要職,看似是穩固北冕國的江山,實則破了軍中不成文的“規矩”。桓楊的長子領左衛軍和右衛軍兵權,這個調整,辛彥之甚至覺得緣稹在拿外軍當兒戲。大敵當前,臨陣換帥,是兵家大忌。況且,桓安與馮志都沒有領過兵,外軍是北冕國軍事的中堅力量,也是北冕國軍隊的基礎,架空劍洪,勢必打破外軍內部的長治久安。
辛彥之猜的沒錯,桓安上任,並沒有將精力放在整頓軍備上,而是像桓楊一樣,熱心權力,為了控制外軍,桓安在左衛軍和右衛軍的軍中大肆安插親信,外軍還沒等到上陣殺敵,已經自亂陣角,軍中人心惶惶,高官擔心自己的職務,職務低的則關心自己的性命,畢竟,打仗需要他們來打。
辛彥之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決定留在白港。外軍換帥,兵權不在他的劍術師父劍洪手上,對辛彥之既有威脅,也是機會。但利大於弊,桓安的安排,會打破軍中的平衡,已經成形的制度和各種“規則”都被打破了,會損害到許多貴族武官的利益。這對辛彥之來說,就是收復外軍的機會,作為遠離外軍四年的前主帥,緣遙在軍中定有一些私人交情,只要他振臂一呼,或多或少都能贏得一批追隨者。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離開都城的第二日,辛彥之派畢月給緣禮送了一封信。辛彥之跟緣遙不同,他可以不顧忌面子,一封信洋洋灑灑下來,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先是回顧列祖開國的艱辛,將死去的緣祁也一併挖了出來,肯定了緣祁驍騎軍的功績,重點還是要讚揚緣禮,借譴責緣稹和熾燁的罪過,來突出緣禮的忠心,又動之以兄弟情,勸他顧念北冕國大局和哀哀生民,不要再給動盪不安的北冕國添禍亂。
全篇重中之重是在信的後面,辛彥之以緣遙的口氣,表達了自己遠離朝堂四年,對朝堂不熟悉,覺得眾兄弟之中,緣禮最有名望,只有緣禮配得上王位。一封信下來,對緣禮吹噓的天花亂墜,彷彿緣禮當不了王,北冕國的百姓都應該遭天遣,說得緣禮也信以為真了。
緣禮本就對王位一直有垂誕之心,被辛彥之這樣一說,更是生出了貪念。一遍遍地讀著辛彥之的來信,讀久了,緣遙的樣子都現在紙上,書信言辭懇切,臣服之心溢於言表。王衍一次次的勸阻,緣禮都當成了耳旁風。
“大君大人,靖安君大人不能與之為謀,江波殿與永安王府還欠著水月一命。”王衍只好拿死去的水月來提醒緣禮。
王衍一提,緣禮頭腦的溫度快速降了下來,緣禮本就不是個決斷之人,他還被權力誘惑著,誘惑力實在太大,他的心在左右搖擺。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更何況只是一介武士的性命。”緣禮既開導王衍,也在安慰自己。
“怕是大君大人輕視了靖安君,靖安君性情寡淡,但對待自己人,既護內又不講道理,決非肯吃虧的性格,之前的行刺,不是死去了信陵君才平息了風波。”王衍的年紀不是白長的,對江波殿的這位主子,他眼光犀利又公正。
“就算靖安君會秋後算賬,那時,天下都是本王的了,還怕他靖安君嗎?”緣禮一副君臨天下的口吻,沒有把任何人放在眼裡。
“北冕國現在有王,大君大人當王是謀反,靖安君當王也是謀反,為何靖安君會將王位讓給大君大人來坐?”這個問題提的毒辣,將緣禮的頭疼腦熱都沖走了。
“現在還在京城的王子,就只有本王一人,他靖安君要想進京,必須透過永安王府的接應,否則,不奉詔進京就是謀反,他哪裡還有額外的力氣來爭王位?”在緣禮看來,緣遙已經自顧不暇了,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