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 登倭奴之地,抵北海之畔(第1/2 頁)
直至明清時期,百姓所使用的農具,依舊與秦漢時期的制式相同。
耕種方式更是如出一轍。
稻麥等糧食的產量,也沒有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提升。
明清時期之所以人口暴增,並非稻麥等糧食產量提升,而是因為紅薯、玉米、土豆、花生等作物傳入。
由於上述作物容易成活,而且產量不低,使得糧食總體產量得到提升,直接提高百姓對災害的抵禦能力。
姬宮湦曾經想過,派遣專門的船隊遠航,前往紅薯、玉米、土豆、花生等作物的原產地,將其等帶回華夏。
但是考慮到當下,造船技術與遠航能力極度落後,能否辨明方向都是一個問題,更不用說應對海上風浪以及躲避水下礁石。
此外,姬宮湦也無法確定,同在西周末年,紅薯、玉米、土豆、花生等作物,是否已經被當地土著進行培育與改良。
如果還是原始狀態,那便需要耗費極其漫長的時間進行培育與改良,屆時大周帝國是否還能存在,都是一個未知數。
雖說前世有某些史料,對上述作物的發展過程進行描述,但是史料並不一定就是真實的。
不同的人,對親身經歷同一件事的記錄,都很容易出現偏差,更不用說後人對前人的記錄。
司馬遷所著《史記》,位列二十四史之首,曾被魯迅先生讚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卻依舊有大量地方經不起推敲,甚至還會出現自相矛盾的情況。
又如被許多先秦史迷所推崇的《竹書紀年》,裡面存在大量顛覆性的內容,獲得先秦史迷高度認可。
然而,根據前期考古的結果,《竹書紀年》編纂時間為戰國後期,記錄終結時間為公元前二百九十九年,
與《史記》成書時間相距不過二百載,同樣記錄上古之事,且西晉初年出土,古本早已滅失,今本為後人重編。
嚴謹而論,《竹書紀年》的真實性,需要史學家與考古學家繼續考證,平時可以當作參考,但是不能視為絕對的事實。
至於姬宮湦如今所遇到的一切,包括但不限於各諸侯國、宮中典籍、人物傳聞等,前世的西周末年,也不一定就是這樣。
也許,自己只不過是處於某個平行空間之中。
正因如此,姬宮湦通常會提醒自己,現下所處的西周末年,並不一定與前世的西周末年相同,甚至大相徑庭也有可能。
俗語亦有云,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面對無法佐證的事情,姬宮湦不會讓甲士白白浪費生命。
紅薯、玉米、土豆、花生等作物確實很好,但是獲取過程委實太過艱難,而且結果具有太多不確定性。
反正大周帝國地廣人稀,根據姬宮湦簡單推算,即便每隔十五年人口便翻一倍,也很難改變地廣人稀的現狀。
按八百萬人計算,第十五年為一千六百萬人,第三十年才能達到三千兩百萬人。
除非能繼續擴大基數,在西戎、北狄與東夷等族群皆已不復存在的情況下,不斷收納南蠻、百越、三苗、羌族等族群子民。
現如今,楚君熊儀正在試圖收服南蠻與三苗。
姬宮湦並不想過早解決楚國,原因很簡單,楚國是華夏九州最後一個大型諸侯國,大周帝國需要馬前卒與剝削物件。
繼續往南開墾,其實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
單是瘴氣毒蟲等導致的傷病,就足以讓大部分人感到恐懼。
楚國子民此前大多熟悉山林生活,而且楚君熊儀善於驅使南蠻與三苗等部族。
近期,姬宮湦的核心要務,便是不斷收服越族部落,先將前世江南併入大周帝國,同時繼續籌備西征,最後才是湖廣雲貴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