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一些,或者說盡可能活得像個人。不管是由於家族傳承的焦慮的壓力,還是成為神的願望,都是需要我們忍受的;忍受的結果,還是老老實實地做人:吃人吃的東西,幹人乾的事情,愛人之所愛,恨人之所恨,等等,等等。
是人,卻不安於作為人,實在是人的一大特點;鳥就不會不安心作為鳥。心甘情願做人,真的是談何容易。好在世界上還有心理治療這等事。套用康德的話,“從永恆的角度說”,心理治療的目標就是使來訪者接受作為一個人的現狀,具有人的情感和人的關係。
我一直都夢想寫幾本心理小說。讀了亞龍的《叔本華的治療》,感覺他在我面前樹立了一座大山,既衝擊了我的自信,又刺激了我的攀登欲。這實在是一本傑作。小說一開始就把一切都設定在死亡威脅的背景中,作為主人公的治療師只有一年的生命,這就使整個氛圍都變得極有張力。然後情節在變化的時空、跌宕的情感、錯綜的關係和貌似深刻的思想中展開。我一般讀小說是很快的,但讀這本書卻快不起來,因為害怕錯過了每一寸文字的滋味。本書編輯王素琴說得更有深層心理學的味道:捨不得那麼快讀完。
我們在美國的上海朋友童慧琦因為一個讀書小組的活動,曾經與亞龍每週見面一次,讀他正在寫作中的書,談閱讀的體會和感想。她記錄了一些他們的活動內容,十分令人神往。但願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心理治療界的專家們,也能把他們的學問以心理小說的形式,跟其他專業人員、尤其是跟普通讀者分享。
深刻與深情《弗洛伊德遊記》代序
。cn 中國心理教育網
二十多年前在《中國青年》雜誌上首次讀到對弗洛伊德的介紹,覺得此人把別人想說、但卻不敢說的話都說了。那時年輕,什麼都缺,就是不缺乏勇氣,所以也覺得沒什麼。當時也不知道是什麼動機,竟然把那篇文章的大部分內容都抄了下來,經常翻看;當然那些文字實在太少了一點,不足以滿足一個還算好學的年輕人的求知慾,於是就走訪了武漢幾所最大的圖書館,尋找弗洛伊德的書,全被告知沒有,原因就不必說了,因為說起來有些無趣。以後間接地從其他書中,如《朱光潛美學文集》等,讀到了更多的精神分析的東西,興趣日增,慢慢地在大學才上了一半的時候,就決定了自己的專業方向:做精神科醫生,做心理治療師。
那個筆記本還壓在書箱的最下層,已是很久沒有去看它了。因為有很多第一手的東西可看。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到現在,大量弗洛伊德的書籍被譯成中文,不敢說全部都讀了,只敢說讀了大部分。這種閱讀,就已經不僅僅是因為興趣,而且還因為日常工作的需要。
很多中國同行覺得,弗洛伊德的專業文章很難讀懂。實際上他的著作的德文原文是很好懂的。有點滑稽的是,好懂這個特點,既導致了很多人對他建立的理論崇拜,也讓很多的人反對和討厭它。與此對應的是,相對論除了難懂還是難懂,卻使愛因斯坦除了受尊敬還是受尊敬。這是人性的特點之一:好懂的東西沒有了神秘感,你可以任意評判它;不好懂的東西本身就是迷人的,你根本就不需要懂它,你就已經拜倒在它的幻影般的外表之下。
精神分析在世界上的迅速傳播,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得益於弗洛伊德的優美的文字,他本人還因此獲得過德語國家的最高文學獎歌德文學獎。難讀的原因在於翻譯,不是因為翻譯得不好,而是由於表達習慣上的不同,使得很簡單的德語在翻譯成漢語後就變得彆扭和晦澀。
讀弗洛伊德,特別是用專業的眼光讀他,心靈經常會受到劇烈的震撼。他用絲毫不帶情感的語調和節奏,描述了被人類幾乎完全忽略了的世界,即潛意識層面的戰亂紛爭和腥風血雨。你開始的時候真的不太敢相信那是真的;到了後來,你又不得不相信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