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睡王陳摶(第1/3 頁)
《心相篇》有言:“上床便睡,定是高人;支枕難眠,必非閒客。”如今世人,多被名利所擾,睡眠質量堪憂。而在古代,有一位以睡覺為樂事的高人,他就是陳摶老祖。
陳摶別號扶搖子,亳州人。他幼時頗為奇特,長到五六歲還不會說話,被人稱作啞孩兒。一日,他在水邊玩耍,偶遇一位自稱毛女的青衣女子。毛女將他抱到山中,給他喝了神仙水,陳摶竟能開口說話,心竅也變得通透。毛女還送給他一本《周易》,並贈詩一首:“藥苗不滿笥,又更上危巔。回指歸去路,相將入翠煙。 ”
回到家後,陳摶不但能背誦《周易》爻文,還能解釋其中含義。自此,他無書不覽,尤其喜愛《周易》,隨身攜帶,坐臥不離。相傳紫微斗數就是他所創,可見其對八卦的精研程度。此外,他還愛讀《黃庭》《老子》等書籍,對玄學極為中意,早有出家的念頭。
十八歲時,陳摶父母雙亡,他便將家財拋散,分贈親族鄉黨,自己帶著一石鐺到山上隱居。在隱居期間,他夢到毛女前來相見,並傳授他煉形歸氣、煉氣歸神、煉神歸虛之法。陳摶依此修煉,常年深居山林,遠離人間煙火。
陳摶道法深厚,聲名遠揚,梁唐世大夫都慕其名,將他視為活神仙,卻很難與他見上一面。有人拜訪,他便臥床不起,呼嚕聲不斷,來者不忍打擾,只能悻悻而歸。
後唐明宗聽聞陳摶高名,御筆親書丹詔,召他入宮。陳摶雖想推辭,但聖命難違,只得前往洛陽。在皇庭之上,他只作揖不下跪,滿朝文武大驚,明宗卻親自下御座,挽著他的手給他讓座。陳摶表示自己是山野鄙夫,不堪大用,請求回山。明宗挽留,陳摶卻直接閉眼睡著。
明宗將陳摶安排在高階酒店,好酒好菜供養。陳摶每日只是在蒲團上打坐。皇帝幾次去見他,他都在睡夢之中。明宗想給他安排官職,陳摶推辭不就。丞相馮道出主意,讓皇帝在冬天雨雪時,給陳摶送去美酒佳人,看他能否把持住。若接受酒色,何愁他不受官爵。
皇帝依計行事,派人送去美酒和美女。陳摶當著使者的面,把酒一飲而盡,美女也盡數留下。內侍回宮覆命,皇帝大喜。第二天,馮道去召陳摶見駕,準備給他安排官職,卻發現三個美人被封在一個房間裡,陳摶早已不見蹤影。美人說,陳摶喝了酒就在蒲團上睡了,五更醒來作了一首詩,讓她們回覆皇上,然後把她們鎖在房間裡,自己出門不知去向。詩中寫道:“雪為肌體玉為腮,多謝君王送得來。處士不興巫峽夢,空煩神女下陽臺。” 明宗看後嘆息,派人尋找陳摶,卻一無所獲。
陳摶去了武當山。武當山是中國道教名山,陳摶在此隱居。一天,五個白髮老頭兒來找他請教《周易》八卦之妙,陳摶悉心相授。他見五個老頭兒雖年事已高,但面光紅潤,便詢問保養之法。老頭兒們便教授他蟄法。所謂蟄法,就像天寒地凍時蛇龜之類的冬眠,服氣不食。陳摶學會蟄法後,就能辟穀,有時一睡幾個月不起。
在武當山隱居二十年後,陳摶已七十多歲。五個老者再次來訪,稱自己是日月池的五條龍,此地不是他的棲身之所,要送他去一個好地方。他們讓陳摶閉上眼睛,陳摶只覺兩腳離地,隨五龍騰空而起,只聽風雨之聲。不一會兒落地,睜開眼已不見五老者,只見五條龍在空中頷首致意後飄然而逝。此地正是太華山,陳摶便留居於此。
太華山的道士見陳摶住處無鍋灶,好奇他如何生活,便偷偷觀察,發現他只是鼾睡。陳摶睡覺不挑地方,有時睡在柴火堆裡,柴火快燒盡了才被發現下面有人;有時睡在山澗,人們以為是夭亡的路人,想抬走他,他卻突然開口:“正睡得快活,誰擾我美夢?”眾人皆驚又好笑。
華陰令王睦到太華山求見陳摶,只見一片石頭,便問他如何居住。陳摶大笑,吟詩一首:“蓬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