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第2/5 頁)
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方面:人民代表大會的選舉制度還不夠完善;如提名制度、確定候選人制度等;現有的選舉制度在選舉實踐中沒有得到很好的行使;選舉走過場、不尊重選民或代表意願的現象;在個別地方還不同程度地存在。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及政治協商制度方面;目前也有不夠完善的地方;如個別地方還未能很好地處理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的關係;民主黨派、無黨派著名人士的積極性還未充分地發揮出來;共產黨與民主黨派、無黨派著名人士還缺乏充分的溝通和理解。梁波:《當代中國公民政治參與的制約因素》,《求實》2002年第5期,第47頁。
在對待新階層的參政問題上,政府也在理論上、實踐上做了許多工作,如理論上認定企業家的合法勞動者地位、明確企業家的社會貢獻,實踐中吸引民營企業家入黨、參加政府機構等,但是馬上就出現了企業家的角色認識不清及紅頂實業家、權錢交易的問題,政府如何擺正與中產階層特別是新階層的關係、如何真正發揮他們的作用,這需要進一步思考。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解讀:中產階層的政治參與熱情
在社會發展歷程中,中產階層更多地表現為一個變數:保守或活躍、冷漠或激進、變革或革命、搖擺或堅定、破壞或建設、責任感或趨利性。把握中產階層的政治參與,有必要分析中產階層在政治上的前衛、後衛問題和政治冷漠現象 。
中產階層在政治上的前衛、後衛問題
在決定中產階層行動取向的社會情景中,特別需要強調現有政治秩序的靈活性。如果現有政治秩序可以與中產階層產生良性互動,就可以削弱來自底層的壓力,對階層衝突起到緩衝作用。反之,如果政治秩序僵硬,沒有為中產階層的期望留下容納空間,則很容易將中產階層推到政治秩序的對立面,成為社會底層的同盟,變成了政治變遷的“ 推動器”。
中產階層的政治態度其實是個歷時空的問題,當中產階層已經發展成為足夠強大,它是任何暴力和暴政的天然敵人,會成為社會穩定器。否則中產階層就是無足輕重的,談不上維護政治穩定。亞里士多德也承認,如果要保持城邦穩定,“中產階層最強大時可以強到超過其餘兩個階層之和的程度,不然的話,至少也應超過任一其餘的階層”。亞里士多德,同前引書,第209頁。而中產階層的利益期望一旦沒有得到了社會容納,中產階層可能扮演變革甚至革命的角色。所以,得出中產階層維護政治穩定的結論,其分析往往是針對特定的時代背景。
而且即使在同一個社會中,中產階層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也會有很大的結構變遷。馬克思將中產階層歸納為小工業家、小商人、手工業者、農民,其實那是歐洲一個世紀之前的舊中產階層。米爾斯將舊中產階層概括為“小企業家的世界”,而新中產階層則是“ 白領世界”,其構成複雜,包括政府管理人員、大公司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醫生、律師、知識分子、市場銷售人員、文秘人員等。
如果說中產階層有更多的理性,這種理性就體現為計算得失和自知之明。即使它有期望張力,在採取行動前也會比較審慎。在其力量單薄時,更加劇了這種謹慎態度。其他主要衝突階層的實力對比,可以決定中產階層偏向哪一邊,這就是中產階層被人詬病的搖擺性。同時,如果現有秩序的維持者力量足夠強大,或力量對比並不清晰,或任何衝突一方的勝出都不會為其帶來好處,中產階層還可能採取觀望的態度,這就是所謂的政治冷漠。張偉:《中產階層與政治秩序》,《江漢論壇》2004年第1期,第7頁。中產階層在政治上的後衛姿態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事實上,在早期歐洲反對封建主義的鬥爭中,中產階層獲得的財產上的私有性、市場的自由性和政治的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