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第1/2 頁)
人所共知,太祖皇帝本人對於封爵非常吝嗇,咳咳,是真的吝嗇,馬皇后賢明,治家理業撫養皇子皇女們功勳卓著,太祖皇帝為了報答她,不惜破壞自己制定的制度,要給她的親戚族人封官加賞,馬皇后斷然拒絕。
「國家爵祿,宜與賢士大夫共之,不當私家。」馬皇后的話永遠落在史書上,後面成祖皇帝的徐皇后,餘生以馬皇后為標準,臨終還在勸成祖皇帝「毋驕畜外家。」
甚至那英宗皇帝朱祁鎮,在奪門之變後要大封賞功臣母舅家,他的母親孫太后就非常不高興,直接說道:「如此封賞,假如他們犯事,我也保不了。」
文武大臣一時心有慼慼焉,就是張璁這樣的清流都挺同情大明朝的外戚們。
無他,大明朝的外戚們如今這麼老實,謹身奉法,謙謙有儒者風,縱使「怙恩負乘之徒」所好不過田宅、狗馬、音樂,所狎不過俳優、伎妾,再也沒人能混到手握軍國大權的地步,更未形成朋黨之勢……
這真的是有淵源的,不是他們自願這麼乖乖滴!
文武大臣一時間,滿腦袋裡都是,後來孫太后的孃家三兄弟果然犯事,英宗大怒,連通其他外戚一起遷怒,大力整頓之下,被外戚們侵佔的田產統統收回,分發給百姓耕種,百姓交口稱讚鑼鼓喧天的場景。
文武大臣一個個的,都看向他們的奶娃娃皇上,怎麼也不敢相信,三歲的皇上,就有這般決斷。
奶娃娃皇上自然不知道大臣們都變得好奇怪的原因。他的小孩子心裡,祖母和娘都是天底下最美最美的人,老師們一講這些故事,他就自動代入祖母和娘,連聲誇祖母和娘「好好、好好」……
此時此刻更是顯擺:「祖母好好,娘好好。」
群臣面對皇上的小兒赤子之心,喉嚨卡住一般。
幾位閣老瞧著皇上驕傲的小模樣,實在忍不住想笑,笑著笑著心裡酸澀,眼睛裡就濕了。
此時此刻,清寧宮裡,正在和進宮的兩個弟弟相對流淚的太皇太后,正在心裡不停地念叨「乖孫子」;仁壽宮裡,正在和進宮的兩個弟弟相對沉默的皇太后,正在心裡不停唸叨「兒子」。
第18章
清寧宮裡,提前收到訊息的張家兩兄弟一大早進宮,和太皇太后哭啊,委屈的淚水流成河淹沒太皇太后。
「姐姐,姐姐,一般這個時候皇上早就退朝了,姐姐,是不是弟弟們要遭殃了?姐姐,救一救弟弟們,姐姐,弟弟家裡的妻子兒孫們都是無辜的啊姐姐,弟弟是皇上的親舅爺爺啊姐姐……」
一聲聲一句句都是親情無限。太皇太后只默默流淚,任由他們怎麼哭,只不說話,只默默唸著「乖孫子上朝這麼久,累了嗎?困了嗎?餓了嗎?」
仁壽宮裡,收到張家人送來的訊息,夏家的兩個小國舅都擔心姐姐的處境,一大早進宮不為別的,就是勸說姐姐。
「皇太后娘娘,哥哥送我們來北京的時候說,我們家雖然是出身南京夏家,卻是旁支的普通家庭,家裡不能幫助皇太后娘娘什麼,但求不給皇太后娘娘和皇上添麻煩……」
皇太后還是沉默。她聽出來弟弟的意思,要她不要管太皇太后孃家的事情,不要管太皇太后的決定,更甚至,如果太皇太后和兒子鬧起來,堅定地護著兒子。
皇太后的眼前閃過兒子天真爛漫的小胖臉,閃過先皇對待母舅家和岳家的態度,甚至皇太后不能和任何人說,有關於外戚張家,先皇早有安排。
可這些年做太皇太后的兒媳婦的日子,都在她的心裡。
她抬抬眼睛,慢吞吞地開口:「……有些事情,要做,明知道不對也要做。太皇太后是我的婆婆,以前那些年,如果不是太皇太后護著,我這皇后的位子早坐不住了。如果……真有事情,但有需要,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