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第3/8 頁)
、長久且有價值的人生。
帛書版《道德經》第三十三章白話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能夠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明智。
比如在楚漢相爭時期,劉邦知人善任,他了解張良善於謀略、蕭何精於管理、韓信善於用兵等手下將領的才能,併合理地加以任用,這體現了他“知人”的智慧。然而,劉邦也有著清晰的自我認知,他明白自己論謀略、管理、軍事才能等方面,都不是頂尖水平,但他善於整合資源、發揮團隊的力量,這便是“自知”。正是因為劉邦既知人又自知,才能夠在楚漢之爭中脫穎而出,建立漢朝。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能夠戰勝別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夠戰勝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拳王阿里,在拳擊賽場上擊敗了一個又一個對手,展現出了強大的實力和力量,這是“勝人”。然而,阿里不僅要面對賽場上的對手,還要面對當時美國社會嚴重的種族歧視以及自身疾病的困擾。但他憑藉著頑強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不斷克服這些困難和挑戰,戰勝了內心的恐懼、懶惰和自我懷疑,實現了自我超越,這才是真正的“自勝”,讓他成為拳擊史上的傳奇人物。
“知足者富”,懂得知足的人,才是富有的人。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歸隱田園。他雖然生活簡樸,物質上並不富裕,但他對自己的生活狀態感到滿足,享受著田園生活的寧靜和自然的美好,在精神上無比富足。相反,和珅在清朝時期位高權重,貪得無厭,積累了鉅額財富。但他不知足,最終落得抄家下獄、身敗名裂的下場,即使擁有再多的財富,也無法獲得真正的幸福和滿足。
“強行者有志”,堅持努力去行動的人,是有志向的人。
愛迪生為了發明電燈,進行了成千上萬次的實驗,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但他始終堅持不懈地努力探索。在別人都認為不可能成功的時候,他憑藉著堅定的志向和頑強的毅力,最終成功發明了實用的白熾燈泡,為人類帶來了光明,他的堅持和努力體現了“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不失去自己的根基、堅守自己的原則的人,才能長久存在;身死之後,精神仍被人們銘記和傳承的人,才是真正的長壽。
,!
孔子一生致力於傳播儒家思想和教育事業,儘管在當時他的學說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可,甚至遭遇諸多困境,但他始終堅守自己的理念和原則,不曾動搖。他的思想經過弟子們的傳承和發展,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至今仍然被人們學習和研究。孔子雖然早已離世,但他的思想和精神一直流傳下來,永垂不朽,這就是“死而不亡者壽”。
綜上所述,《道德經》第三十三章告訴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既要學會了解他人和自己,戰勝外在的困難和內在的弱點,又要懂得知足、堅持志向、堅守原則和初心,這樣才能實現人生的價值和意義,讓生命煥發出持久的光彩。
帛書版《道德經》第三十三章故事情節:
故事(一)
在遙遠的古代,有一個國家正處於風雲變幻之際。這個國家的君主,我們姑且稱他為明主。
明主深知治理國家的關鍵在於瞭解自己的臣民,他努力做到“知人者智”。他常常微服私訪,深入民間,與百姓交流,瞭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和需求。透過這樣的方式,他能夠準確地判斷官員的能力和品德,選拔出真正有才能的人擔任重要職務。
在一次與鄰國的戰爭中,明主的軍隊中出現了一位將領,他勇猛無比,總是急於求勝,試圖透過武力迅速擊敗敵人,可這正犯了“善戰者不怒”的忌諱。這位將領在戰場上被敵軍的挑釁激怒,失去了冷靜,貿然發動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