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第2/8 頁)
東西。不同的人對《道德經》的理解可能會有所差異,具體含義還需結合個人的感悟和體會。
帛書版《道德經》第三十九章解讀:
《道德經》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瑰寶,蘊含著深邃的智慧和哲理。帛書版《道德經》第三十九章,更是為我們揭示了諸多關於“道”的深刻內涵。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這裡的“一”,便是“道”的體現。
先以自然界為例,天空遵循著“道”,所以能夠保持清澈明朗。我們想象一下,如果天空失去了這種自然的規律和秩序(失去了“一”),霧霾、沙塵等汙染物肆意橫行,天空不再湛藍,陽光無法穿透厚重的汙染層,那會是怎樣的場景。
大地得到了“道”,所以能夠安寧穩固。大地為萬物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如果大地的生態平衡被破壞,過度開發、濫砍濫伐,導致水土流失、地震頻發,大地不再安寧,人類的生存也將面臨巨大的挑戰。
在人類社會中,“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也有著深刻的啟示。唐太宗李世民虛心納諫,任用賢能,以民為本,遵循治國安邦之道(得“一”),開創了“貞觀之治”,使得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他重視農業發展,輕徭薄賦,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同時,廣納人才,如房玄齡、杜如晦等名臣,君臣一心,共同治理國家,為唐朝的強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然而,如果侯王不能得“一”,背離了“道”,則會導致政權的衰敗。例如,商紂王窮奢極欲,橫徵暴斂,殘害忠良,背離了為君之道,最終導致商朝的滅亡。
“其致之也,謂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廢;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谷毋已盈將恐竭;謂萬物毋已生將恐滅;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這句話是對“得一”重要性的進一步強調。
就像一個企業,如果管理者不能遵循市場規律和經營之道(得“一”),盲目追求擴張和短期利益,忽視產品質量和員工權益,那麼企業的發展必將陷入困境,甚至面臨破產倒閉。曾經的手機巨頭諾基亞,在智慧手機時代來臨時,未能及時調整戰略,跟上市場變化的“道”,逐漸失去了市場份額和行業領先地位。
“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而以下為基。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賤之本與?非也。故致數輿無輿。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這告訴我們,無論處於何種高位,都要以謙卑為根本。
清朝名臣曾國藩,儘管位高權重,但他始終保持著謙遜的態度和勤奮的作風。他在家書中常常告誡家人要保持低調、勤奮讀書,自己在官場中也不驕不躁,廣結善緣,以“賤”為本,以“下”為基,因此在複雜的官場中得以立足,成就一番事業,並且其思想和事蹟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生活中,我們也要明白這個道理。一個真正成功的人,不是趾高氣揚、目中無人,而是能夠保持謙遜,尊重他人,不斷學習和進步。
總之,帛書版《道德經》第三十九章教導我們要認識到“道”的重要性,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只有遵循“道”,得“一”而行,才能實現長久的發展和穩定;同時,無論身處高位還是低位,都要保持謙遜平和的心態,以“道”為指引,方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穩健、更加長遠。
帛書版《道德經》第三十九章譯文:
往昔能得到“一”(道)的:天得到“一”而清明;地得到“一”而安寧;神得到“一”而靈妙;河谷得到“一”而充盈;萬物得到“一”而生長;侯王得到“一”而使天下安定。
推而言之,天不停地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停地安寧,恐怕要荒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