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規則(第2/3 頁)
五品官員妻子封宜人,六七品封安人,只有官家女不受限。
袁睿這才明白,心裡卻不以為然,就是一個封賞,好聽而已,再說自己未來還不知咋樣,這跟畫餅差不多。
大概看出袁睿的小九九,陸大公子跟了一句,“西言別忘了,母親的封號還關聯子女的待遇哦,夫人所生之子可以有一子進國子監,三年滿業可授官,這是跟其他最不同的一點。”
袁睿這才明白,不能小看古人,婚嫁雖然沒有設定相關障礙,但在妻、子的待遇上做了規定,倒逼有抱負,有想法的年輕人不能胡亂行事。
揚州衛陳知何將軍正坐在湖邊釣魚,他這次南下是悄悄進行的,連一些營中的軍官都不知道。
現在高湖這裡駐紮了右軍的六個營,大倉那裡前期已經把左軍前三營調過去了,淮上只留下了左軍後三營。
這幾天,一邊安排衛軍訓練,主要針對海匪可能夜間出動的特徵,進行應急防備,一邊派人打探揚州情況,隨時準備拔營進發。
陳知何可算一員儒將,武舉出身,祖上幾代一直在邊鎮從軍,父親在榆林鎮抗擊剎利人中陣亡,後被封為振威將軍。
陳知何中舉後,先是去了邊軍,秉承祖上榮光,歷經多次戰鬥,累功升為參將,率領一營邊軍。
後隨榆林鎮大將軍淮王回朝,先在都衛左軍任職副都統領,後被推薦至揚州衛任將軍,駐地淮上就是淮王封地所在淮陽府的一個鎮子,靠近淮水。
夏朝的軍隊體系是在義軍基礎上結合宋時的軍種建立的,像前期淮軍、楚軍、岳家軍、韓家軍這些大都在幾十年前佑寧初年改編成了邊軍,一共是七大邊軍,分成對外的幾個大方向。
榆林軍,武威軍佈局在河西、河東,面對的是花刺人。
幽州方向是幽州軍,山海關內駐紮著寧州軍,這裡面對的是花刺和赤金。
漳州有鎮海軍,這個軍主要是沿海佈防。
越州方向是清遠軍,貴州是安義軍,這兩大邊軍主要面對南趾和大理。
這七大邊軍應該算是夏朝最能打的,不但兵員充足,人強馬壯,裝備也是最精良的。
七大邊軍分設大將軍一人或上將軍一人,將軍和偏將若干,各邊軍因為都是大軍制,平時常備軍維持五萬人,下轄三個所,所指揮使由將軍擔任,一所五營,每營三千人,營指揮使一般由偏將擔任,一營三部,每部一千人,設校尉一人,一部十隊,隊有隊正,每隊百人,最下面是旗,每個小旗十人。
當然如果是戰時,可以臨時增加所、營,一個邊軍可以擴到二十萬人,任職大將軍就會加上勳位。
要說戰力是邊軍第一,那接下來待遇最好的就是建鄴的京營軍了,這是由最初的義軍江陰軍和錢塘軍改編而成的,分成都衛軍和禁衛軍兩軍。
都衛軍分成左衛、右衛和內衛,常備軍人數在一萬五千人左右,設都統領和副都統領,衛內設統領,一衛三營,營設校尉,每營一千五百人,一營三都,都有都正,一都五百人,分成十夥,夥稱伙頭,一夥五十人。
禁衛軍分為御衛軍、殿前軍、侍衛親軍三個部分,御衛軍常備一萬人,分成三個司,一司三營,一營千人,一營四部,一部五隊,設隊正一人,一隊五十人。
殿前軍和侍衛親軍人數不固定,一般殿前軍在三千人左右,侍衛親軍不到一千人。
按照這個編制,夏京城建鄴常備軍在三萬人人左右,都衛負責京城的對外防禦,主要駐紮在建鄴周邊,禁衛軍承擔建鄴內外城的防衛和巡察,這些軍隊特殊的一點,就是擔任指揮使的人一般都是皇親國戚或者世襲的軍官。
除開邊軍和駐守建鄴的京營之外,夏朝又在每個州建立了屬於兵部直接管理的衛軍,比如揚州就是揚州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