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各星發展(第1/2 頁)
而諸如空域空間和海陸空間都是海藍星內零碎的夾層維度空間,顯現出來後並不足以覆蓋物質層空間,只能讓海藍星內部空間擴大罷了,也就是讓海藍星的體型變大,但這些空間擁有的質量微不足道。
而外岩層維度空間顯現出來會在入口處形成一個地底空間結界,空間結界內部是劉治中所構建出來的龐大海藍星內部空間世界,至於裡面有什麼就不再多說了,佔據的質量也是微不足道。
剩下的維度空間都是劉治中作為儲存各種能量的地方,就算顯現出來也不再同一個維度層次裡,並不存在什麼影響不影響的問題。
而主體雖然只能10k標準星質量,但是卻可以藉助星球維度裡的質量聯合起來產生更強的星球力量,因此實力並不弱,僅比大火球弱四分之一左右。
第二軌道的蒙星質量達到了五個標準星質量,但分割出了兩個維度空間,一個處於地心內的冥界空間,冥界內暗無天日,裡面都是死亡後被吸入其中的意識體生物,裡面充滿著意識能量,空間極其的廣闊無垠,且隨著蒙星的擴充套件下不斷的擴大之中。
剩下一個維度空間入口則是處於大氣層,聯通了星系維度空間,在星系維度空間內已經達到了10個標準星質量。
也就是說蒙星擁有了第二個形態,外形態五個標準星質量,內形態10個標準星質量,而內外形態之間是可以轉換的。
不過內形態中的蒙星上並沒有什麼生命的存在,暫時處於一片生命荒蕪時代之中。
第三軌道的綠星質量達到了四個標準星質量,內形態也有八個標準星質量,內形態統一處於星系內空間之中。
而內形態之中的綠星上早已被遍地的各種綠色植物佔據,其他生命暫時並沒有出現,屬於植物的時代。
第四軌道屬於一號小星群地帶,大量的矮行星存在於這片區域,質量基本都在一個標準星左右,而想要創造維度空間必須要達到三個標準星以上的質量才有足夠的能量分割。
星球的質量大小屬於星球外在實力的表現方式,質量越大實力越強,不過有著大火球和劉治中的幫助,並不需要他們自己創造,只需要聯通星系維度空間就可以了。
目前一號小星群在內星系維度空間裡質量普遍達到了0.001個標準星左右的質量,畢竟這相當於從頭再來,因為實力不足的原因,並不能藉助主體的力量。
好在趕上了好時期,可以擁有大量的物質肆意吞噬,只需要安靜的慢慢吞噬,遲早會恢復巔峰形態。
星系維度空間也可以稱之為星系內形態,一樣可以進行形態轉換,當遇到強勢的敵人時,如果不想星系內的生物遭到毀滅性大滅絕,那麼可以轉換形態,以最強的星球形態消滅敵人,或者以荒蕪的星球形態麻痺敵人。
第五軌道屬於二號小星群地帶,擁有著各類氣態行星,雖然在吸積盤盛宴下都吞噬了不少的物質,但是由於這些物質基本都是輕元素,只有少量的重元素,導致形態上還是屬於氣態行星。
在大量的各類輕元素和少量重元素的堆積下,這些氣態小星群們一個個質量都達到了十多個標準星左右,畢竟再輕的物質堆多了質量也會跟著上去。
當達到10個標準星質量時,這些小星群們也獲得了一個新的能力可以構建浮空島嶼,利用新增各種元素加上星核能量賦予能力創造出浮空石,可以在星球內形成漂浮在大氣層之中的浮空島。
雖然在這些氣態行星中已經出現了些特殊生命體,但是這些特殊生命體數量終究是太少了,回饋的意識能量稀少,並不能令星球意識變得更加強大。
星系內形態裡,這些氣態行星們質量直接翻兩倍,除了比星系外形態時更加荒蕪之外,結構上並沒有太大區別。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