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 樂書第二(第2/3 頁)
。
1 諸侯國的音樂創新
各諸侯國根據自身需要,對傳統音樂進行改造。例如,楚國的《楚辭》音樂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齊國的音樂則偏向於歡快熱烈的風格。
2 音樂與權力的結合
戰國時期,音樂逐漸成為諸侯國宣傳權力和凝聚民心的工具。例如,《戰國策》中記載,各國透過音樂向百姓宣傳戰爭勝利或祭祀天地,以鞏固統治。
---
秦朝:法治取代樂治
秦朝建立後,推行“以法治國”的政策,禮樂制度被大幅削弱。秦始皇統一文字、度量衡的同時,也對音樂進行了統一,但更多關注音樂的政治功能,而忽視其教化作用。
1 音樂的工具化
秦朝的音樂主要用於增強皇權威嚴。例如,秦始皇在巡遊時使用的大型音樂儀仗,象徵了統一天下的權威。
2 禮樂的破壞
秦朝注重效率,廢除了許多繁瑣的禮樂制度,導致傳統雅樂逐漸失傳。
,!
---
漢代:樂的復興與重建
漢初:簡化禮樂
漢初,漢高祖劉邦注重實用主義,禮樂制度較為簡化。例如,劉邦在定都長安後,只保留了基本的祭祀音樂,用於天地祭祀和宗廟祭祀。
1 蕭何制定樂制
蕭何作為丞相,參照周禮,為漢朝初期制定了簡單的樂制。例如,《太樂》成為漢初國家正式的雅樂,用於祭祀和朝會。
2 民間音樂的活躍
漢初由於社會經濟的恢復,民間音樂蓬勃發展。例如,“楚歌”成為民間最受歡迎的音樂形式之一。
---
漢武帝:禮樂制度的全面復興
漢武帝即位後,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將禮樂制度重新納入國家治理的核心。
1 樂府的設立
漢武帝設立“樂府”,專門負責收集、整理民間音樂,並創作新的國家雅樂。樂府既儲存了傳統雅樂,也吸納了民間音樂的元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漢代音樂體系。
2 封禪禮與音樂的結合
漢武帝在泰山舉行封禪大典時,使用了隆重的雅樂,以展示皇權的神聖性。封禪禮的音樂不僅是祭祀天地的工具,更是皇帝宣示權威的重要手段。
3 樂的教化功能
漢武帝強調音樂的教化作用,認為音樂可以陶冶性情、規範行為。例如,《詩經》中的樂歌被重新賦予教育功能,用於傳播儒家倫理。
---
音樂的社會功能與意義
音樂與社會秩序
1 調和人心
司馬遷認為,音樂的核心在於“和”,透過音樂可以緩解社會矛盾、穩定人心。例如,周代的雅樂用於祭祀和朝會,體現了天地人和諧的理念。
2 規範行為
音樂透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人的情感和行為。例如,婚禮、喪禮上的音樂可以引導人們的情緒,增強儀式感。
音樂與政治權力
1 鞏固皇權
音樂是皇權威嚴的重要象徵。例如,漢武帝的樂府音樂不僅用於朝會,還用於宣揚軍事勝利和皇帝的功德。
2 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透過統一樂制,中央可以強化對地方的文化控制。例如,漢代的雅樂被推廣到各地,用於規範地方祭祀禮儀。
---
司馬遷對音樂的評價
音樂的作用
司馬遷在《樂書》中高度評價音樂,認為音樂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維繫社會秩序的重要工具。他特別強調音樂的“和”這一本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