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頁(第1/2 頁)
這位國際友人先報了一個價,但夥計沒吱聲,還是在那裡發愣兒呢!於是這位友人又加了十倍的價格,夥計這才反應過來,說了一個&ldo;ye&rdo;。買賣很快成交,這位友人很開心,掏出一個白手帕,把這個帶著黑色亞光的&ldo;珍貴文物&rdo;小心的託在手中,滿面春風的闊步走出這家商店。
於是在這個人來人往的繁華大街上,很多人就看一個滿頭銀髮,精神抖擻,風度翩翩的外國老學者,用潔白的手帕託著一個北京特產蜂窩煤,自信的走在這條陽光大道上。
&ldo;哈哈哈哈&rdo;,會議室很多同事都放聲大笑。
&ldo;行了,先打住,聽我說。&rdo;呂方示意大家靜下來,:&ldo;這件事情發生以後,很多人都有不同的觀點,有人說因為這塊不知道賣了多少錢的煤球賣了之後,會損壞這條古董街的聲譽,這個觀點從道德上來講是正確的,也無可厚非。但是我的觀點是,那些在挖空心思想搞走中國文物的外國人,他們在買東西時是個什麼樣的心理?他們當年在北京搶東西的時候又是什麼心情?他們有沒有顧及過道德?古玩行就是靠眼力吃飯,眼力就是一把刀,眼力不汲我們不用可憐他,如果當天他發現的是個重要文物,那我們又會流失一件文物到西方。西方博物館已經有千萬件的中國文物回不了家了,我們不能再讓他們拿走一件!這樣的故事大家還想聽嗎?&rdo;呂方問
&ldo;想聽&rdo;,眾人的回答很一致
&ldo;好,那就再說一個。&rdo;呂方笑笑:&ldo;
這個故事也在古玩行很出名,在二戰之前,有一個法國裔猶太人來到了中國,此人在西方某大學讀書,修的就是&ldo;東方考古&rdo;,這是一位貨真價實的文物專家,天天的文化薰陶讓他對這個古老的東方國度十分嚮往,終於他來到了中國。
他這個人十分喜歡中國的陶器,相當痴迷,到了北京後,馬上就到了一家古玩店。那天掌櫃的剛好不在,就是一個小徒弟在看攤兒。中國舊社會很多古玩都是先收學徒,收一個小孩子,在師傅的攤裡跟上幾年,幾年後,掌櫃的會給你點銀子,讓你外出收貨,收到像樣的你就能出山,收不到,要麼接著當徒弟,要麼直接走人,什麼工資也沒有,這些年只管你吃口飯。
這位專家進了店之後呢,把店裡所有的東西都過了一遍,但是沒有自己喜歡的東西,要走時發現窗臺上有個陶器,圓形灰色,器物表面的斑駁陸離顯示它應有很遠的歷史。
這位專家把這個東西拿到手中,仔細觀察,在器物的表面和內部,他看到了附著物,他想到這可能就是傳說中的&ldo;包漿&rdo;或&ldo;皮殼兒&rdo;,這個特徵更能顯示這個器物的年代很久遠,因為做為一個文物專業人員,他能看出這個東西外形明顯是有漢代的特徵。
馬上他又做了一個更專業的舉動,把那些&ldo;包漿&rdo;扣一點下來,放在嘴巴里嘗一下。這種做法絕對是專業人員的舉動,因為很多出土文物需要測試酸鹼度,當沒有儀器幫助時,專業人員用味覺是能嘗出物質的ph值的。專家的舌頭告訴他,這些物質是鹼性的,證明它出土自中國的北方地區,這個也很專業,中國南方很多土質是酸性的。
專家驗證了自己的想法後,馬上準備討價還價,但是那個小夥計一把衝上來把東西搶走了,而且用討厭的目光看著他。這位專家深知道中國商販的買賣技巧,知道這叫&ldo;欲擒故縱&rdo;,於是直接就說
&ldo;小夥計,這東西我要了&rdo;
&ldo;不賣!&rdo;
&ldo;你們不是開店嗎,為什麼不賣?&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