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第1/2 頁)
不過,張知秋此刻之所以如此地心不在焉,卻是因為發現了此次宿營的不同之處,由此而心中惶然地有些感到不安。
在以往的時候,每到宿營時都是由內而外,中軍、內營、外營,層次分明,在預設地營房四周則有一個總旗地步卒列陣防範,且五里之外地外圍還有遊騎兵小旗巡邏望風。
事實上,這些遊騎兵也是被當做是探馬來使用的,在軍中則是被稱之為&ldo;夜不收&rdo;的便是。
從這一點而言,即便是完全地不懂這冷兵器時代地軍事,但憑著腦袋中沒多有少、至少&ldo;領先&rdo;了四百多年地知識,張知秋也還是感覺到了這麼安排地合理性。
其實,要說張知秋完全&ldo;不懂&rdo;也不盡然‐‐張知秋地腦袋中還是有許多來自於小說、影視、甚至於遊戲中地冷兵器時代戰爭和軍隊地知識地,比起這個時代至少百分之六十多地軍人都要強出許多了,那些人不但一輩子都沒有上過戰場,也根本就沒有受過任何系統的訓練。
說白了講,這個時代地大多數所謂地軍人,都只不過是一些手持兵器地農夫罷了。
朱元璋當年在與張士誠、和陳友諒三股最大地農民起義軍,彼此間互相攻伐之際,在中央設大都督府,掌管全軍軍事,並由此開始逐鹿天下。
朱元璋在先後剿滅了陳友諒和張士誠,並將蒙元政權從大都、也就是如今地北京趕到草原上之後,大都督府也就就此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先後不過存在了二十年的時間。
想想也是,一個掌管全國軍事的機構,無論是掌握在誰的手裡,那都是不會讓皇帝放心的,為了讓自己睡的更加安穩些,朱元璋在全國戰事稍歇地第二年,親自操刀分解了這個臆想中地心腹大患。
改版後地大都督府一分為五,稱五軍(即中、左、右、前、後軍)都督府,為最高軍事機關,掌管全國衛所軍籍,但徵討、鎮戍、訓練等卻是要聽命於兵部。
遇有戰事,兵部奉皇帝旨意調軍,任命領兵官,發給印信,率領從衛所調發的軍隊出征。戰爭結束,領兵官繳印於朝,官軍各回衛所。
這種統軍權與調軍權分離和將不專軍、軍不私將的制度,旨在保證皇帝對全國軍隊的控制,也是朱元璋統一全國後,採納百官建議,立軍衛法,控扼要害的核心精要之所在。
本朝定鼎之初,設定全國都司、衛所,共設都司十七個、行都司三個、留守司一個、內外衛三百二十九個、守禦千戶所六十五個,兵額最多時達二百七十餘萬人。
大明在地方上設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置指揮使,為地方統兵長官。
都司之下,在衝要地區的府(含直轄州)、縣(州)置衛或設所,一般衛由衛指揮使率領,轄五個千戶所,共五千六百人;千戶所由千戶率領,轄十個百戶所,共一千一百二十人。
張知秋對於自己寄身地這個輜重營的這位素未平生的帶軍將領,還是頗有幾分敬佩的,據張知秋這幾日裡聽來地訊息,應該是新近才駐於忻州城地一個募軍千戶,也是姓張的,叫張建東。
不過,據張知秋地觀察,如果這位千戶沒有其他&ldo;伏兵&rdo;在握的話,整個輜重營地軍丁數量,頂天了也就八百人左右,竟然是有三百餘人地缺額。
要說這千戶所有多少缺額,倒也不關張知秋地什麼事情,但是讓他感到惴惴不安的是,這次地宿營卻是來的有些突兀與倉促之極。
宿營地命令是在大隊人馬行進地途中便突然地傳下來的,而且一道命令後便是直接就地於官道邊駐足了,不但遊騎兵沒有派出,就連步卒也是亂鬨鬨地在營裡取鬧,顯然是也都並沒有於事前接到相應地命令。
看著遠處臨時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