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3章 曲終人散,不如歸去(第1/2 頁)
天寶三載的春天,當驪山的牡丹再度盛開,文武百官齊聚華清宮,共赴一場盛大的春宴。
洗盡鉛華不著妝,一般真色自生香;飄飄何處凌波女,故故相迎馬上郎。
舞池中,楊玉環和謝阿蠻一起翩翩起舞,李隆基則恢復了盛年光彩,在一側擊鼓助興。
此時的他,再也不怕玉環躲避,再也不怕閒言碎語,像一個痴情綿綿的情郎,把眼神時刻鎖在玉環身上。
原來就在前幾日,李隆基下詔冊立韋昭訓的女兒為壽王妃,還賜了壽王夫妻好大一份恩賞。
等再過些日子,他會再下一道詔書,冊封太真女冠楊玉環為貴妃。
這樣一來,玉環就和壽王妃的身份徹底切割,可以光明正大的從驪山道觀搬出來,入宮陪王伴駕了。
所以,李隆基的心情格外高興。
這樣歡喜的時刻, 自然要有李白的詩詞助興。
可李白早已喝的酩酊大醉,高力士只好讓人把他抬了過來。
原本李白最厭煩這樣的應酬之作,可今日一聽皇帝要他為楊玉環作詞,李白睜開了朦朧的醉眼。
對李白而言,他已經很久沒有詩意,也沒有佳作了。
可此時,牡丹花旁、帝王面前,楊玉環笑眼如月,容顏傾國,一時分不清是人是仙,李白忽然文思泉湧。
藉著酒性,李白筆尖一點,在金花箋上揮毫而就,一組佳作頃刻即成。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李白寫罷,高力士趕忙將詞作呈給皇帝。
這組《清平調》辭藻華麗,名句琳琅,讓玉環愛不釋手,皇帝龍顏大悅。
就在群臣交口稱讚,李隆基欲大行封賞的時候,李白已晃晃悠悠的走出人群,直奔一旁的牡丹園去了……
文武百官觥籌交錯,略過喧鬧的人群,李隆基縱目望去,只看到李白孤獨的背影……
他的心頭忽然閃過一絲憂傷——天下無不散的筵席,這長安,這驪山,怕是留不住李白。
果然,曲終人散之時,李白遞上了一書辭呈。
李隆基很是不捨,一時難以抉擇,只是將辭呈遞給了玉環——他將李白的去留權,交給了玉環。
玉環雖也難捨,卻沒有強留。
她知道,李白在長安過的並不開心。
雖然她這半生只到過川蜀、待過兩都,但她在李白的詩裡走過了千山萬水,聞到了冽冽酒香,見識過江山多嬌,領略到盛唐的煌煌氣象……
可自從李白受召來了長安,他的詩作就少了許多靈氣灑脫,沒了豪情萬丈,而是瀰漫著憫悵怨憂。
這讓玉環很是惋惜。
在她看來,才情高超、清越脫俗的李白是名副其實的謫仙人,他被貶入凡間歷練,以神來之筆留下絕世華章,早晚有一日還要重返天庭。
所以,他屬於青山綠水,屬於明月松間,唯獨不屬於這皇宮皇城,更不該被拘在這四角宮牆裡,受宮規束縛,受眾人詆譭……
與其讓李白在朝堂裡蹉跎抑鬱,不如放其歸去,任其於白鹿青崖間灑落尋仙。
李隆基聞言,長嘆一聲。
果然,最懂李白的還是她——不管她是牡丹還是玉環。
於是,李隆基親下旨意,將李白賜金放還。
——
臨別之前,皇帝和玉環一起相送,李白走出華清宮,又摘了一朵黃色的牡丹簪在髮間。
皇帝欲言又止,李白卻不再追問。
對李白而言,他的牡丹姐姐已經昇天成仙了,而驪山的玉環只是她留給皇帝的一個安慰而已。
“此一別,不知何時還能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