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頁(第1/2 頁)
太平天國戰爭耗盡了曾國藩的心力。越到晚年,他對官場上的陋俗越持&ldo;渾和寬容&rdo;的態度。這種心態使得他不能下定決心,從根本上重新釐定陋規,建立一套清楚合理的新財政體系。他採取了承認現實的態度,認為陋規形成多年,合理因素與不合理因素糾結難分,無法徹底清理,只能因勢利導。他說:&ldo;大抵風俗既成,如江河之不可使之逆流。雖堯舜生今,不能舉斯世而還之唐虞。賢者辦事貴在因俗而立制。所謂&l;除去泰甚&r;者耳。&rdo;
從整體上看,江南地區的減賦政策對太平天國戰爭後經濟的恢復功不可沒。戰爭停止幾年之後,原本被蹂躪得毫無生氣的江南地區已經重現繁榮,許多地方已經見不到戰爭的痕跡。同時,官員們的貪婪榨取得到一定程度的約束,對澄清兩江地區吏治也起了重要作用。
五
吏治的另一個關鍵問題當然是對官員的任用和管理。有治人無治法,是傳統政治的不變信條。
到達祁門之後,曾國藩立刻派出幕僚,秘密考察兩江地區所有高階官員(府道以上)的優劣。同時,他又要求副省級和道員級官員們匯報自己屬下官員的情況。同時命各級基層官員以公文形式,談一談自己對本地形勢和任務的看法,以此考察官員的素質:&ldo;密札司道,舉劾屬員,札各營統領,舉劾營官哨弁,均得以密函上達。札飭道府州縣官,訪求地方利病、山川險要,留心所屬紳民之才俊、田野之樹畜。現前急應辦理事件,均用書函答覆。&rdo;
他還仿效唐代武則天之法,在衙門口置一木匭,名為舉劾箱。號召所有軍民人等,舉報貪汙不法官員,總督衙門對舉報人嚴加保護。
透過一番考察,曾國藩認為兩江地區急需從外地調來幾位高素質的官員,來作為本地官場的楷模,為此他寫信給胡林翼等好友,請他們推薦好官:&ldo;唯須得極清廉極賢之州縣一二人,來此樹之風聲。&rdo;他甚至想把安徽省北部的地方官全都換掉,為此寫信向胡林翼求助:&ldo;皖北州縣,一一皆請公以夾袋中人才換之,俟當附片奏之。&rdo;
雖然對官場進行了一番洗汰,但曾國藩對兩江地區的官員整體素質一直不滿意。同治元年,他在給安徽巡撫李續宜的信中說:&ldo;他選用的州縣官員&l;皆不愜物望&r;,而李巡撫留用的那些人&l;也非稱意之選&r;。&rdo;這反映了大清帝國晚期吏治極度敗壞之下官員素質的整體陷落。因此,曾國藩只能降格以求,以能找到&ldo;中材&rdo;為滿足。到同治二年夏初,他在給郭嵩燾的信中還認為自任總督以來,&ldo;吏治毫無起色,可愧之至&rdo;。
六
直到調任直隸總督後,曾國藩才發現,和這個天子腳下的省份比起來,兩江地區的地方官素質還是很高的。
同治七年七月二十日,曾國藩奉命調任直隸總督,成為天下各省督撫之首。在赴保定就任途中,曾國藩一路留心考察直隸的吏治,結果令他十分驚訝。他說直隸&ldo;風氣之壞,竟為各省所未聞&rdo;,&ldo;此間吏治極壞&rdo;。
他發現,有的直隸地方官到任一年多,竟然沒有升堂問過一次案。另一個問題是各地隨便攤派抓差,以致窮人紛紛逃亡。在給皇帝的奏摺中,他這樣匯報:
臣入境以後略詢民間疾苦,大約積獄太多,羈累無辜。聞有州縣到任年餘,未曾升堂一次,訊詰一案者。又因連年用兵,差徭甚重,大戶則勒派車馬,供支柴草;小戶則攤派錢文,擄充長夫。劣紳勾通書役,因緣訛索車輛,有出而無歸。貧戶十室而九逃。
曾國藩決心痛加整頓,&ldo;大加參劾&rdo;,&ldo;嚴立法禁,違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