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全面開戰(第1/2 頁)
隨著王老闆的瘋狂瘋狂運作,臨安府的綢緞商和織戶們開始感到了不對勁了。首先是有很多人搶先跑到各個村去收購春繭和生絲,而且給的價格比去年上浮了一成,大大提高了他們的成本。原來應該上門訂貨的胡商們現在紛紛駕船離去,界北街的彩帛價格已經掉到了六貫錢一匹。惠恆等交引鋪開始感到有股不小的資金在偷偷做空,而且不斷利用浮動盈利加碼繼續賣空。
絲行趁機把生絲的價格提高了兩成。綢緞行的老闆們開始有點著急了,他們找絲行的詢問,為什麼突然漲價?今年明明風調雨順,蠶長得很好。結果絲行的人大吐苦水,他們已經下去收春繭和生絲,發現已經被人搶了先,而且凡是范家、錢家、陸家和唐家的莊子都不再向他們出售春繭和生絲了。王家從北邊運過來的春繭和生絲根本都 不進龍山碼頭,在錢塘江上就並船交卸給青龍幫的船直接運到上游,居然還使用了一種吊車,十分高效。
沒有不透風的牆,但是當風透過牆的時候,往往已經晚了。絲綢行的人,把一些線索湊到一起,終於搞清楚應該是阜康商號在作怪。但是他們並沒有認為王有志這樣一個無根無基的毛頭小子能夠做了這麼大的局, 他們認為應該是王有志是個在前邊衝鋒陷陣的,背後是范家、錢家、陸家、唐家和吳家,有可能還有王家。
但是王家人溝通商量一下發現對不上。絲綢行的行首王老員外,他自己就是王家的重要人物。他也派人去問王文修了,王文修說他不知道這回事。鑑於王有志背後還站著吳益和王繼先,他們甚至懷疑是宮裡在導演這一切。眾人想起官家與秦相的關係,不寒而慄,覺得還是先打聽一下再說,千萬別糊里糊塗捲到大人物的鬥爭中去。商量了一通,他們決定先去找吳益、王繼先和宮裡的人問問。
吳益好找,一找就找著了。他不是在翠樓,就在樊樓,當然有時候也在工部,但時間不多。吳益很痛快,直接說自己是阜康的股東,但是他從來不管具體事兒,也不問,本官管的是國家大事。說有什麼事你就去問王有志。大家發現找他,問了也白問。
至於去找王繼先的,更慘!本來就有點戰戰兢兢,但王繼先暗示問他要先給錢。最後有人一咬牙,掏了五十兩銀子,王繼先跟吃了很大虧似的,裝好銀子後說了了幾句話:“王有志很厲害!你們打不過他的,不如跟著他幹,一定可以發財。” 眾人面面相覷這是人話嗎?可又不敢發作,只好自認倒黴。
時間一天天過去,主要做絲綢的胡商們基本上都走乾淨了。 王有志又在猛攻外地客商,範海從他那兒進了大量的貨,自己的船隊運不完又租了一些船分別運到北邊的金國、高麗和日本,還有淮南東路。 南邊福建路、廣南東路、廣南西路的客商也大量採購了王有志這種質優價廉的絲綢,當然還有質優價高的香皂。這時候絹的批發價已經降到了五貫五以下。
這時候,臨安城的絲綢商人開始出現了分化。開綢緞莊搞零售的 也開始進王有志的貨,只剩下織造行會的老闆們看著絲綢的價格天天往下跌,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開始急得團團亂轉了。
大家都到行會公所開會,眾人議論紛紛,有說直接找王有志談,讓他停手,先禮後兵。還有說要先切斷他的資金來源,讓所有解庫都不放款給他。還有說切斷原料,找各大士族頭面人物,都不賣給他蠶繭生絲。還有說直接不許他賣。最激進的是——打!搗毀他的作坊和貨物。當然還有文明些的,提出去臨安府或者兩浙路提刑司告狀,實在不行大家都去皇宮或相府門口跪著請願。
一干人吵來吵去,你說我的主意不好,我說你的辦法不通,平時的矜持和穩重都不知道扔哪裡去了,幾十個身家過十萬貫的坊主吵作一團。王老員外坐在上首,用玳瑁小胡梳梳理著雪白的長鬚,閉著細長的眼睛,一言不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