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頁(第1/2 頁)
中共中央上海局負責人李竹聲和盛忠亮叛變後,上海局機關遭到嚴重破壞。共產國際和中共中央的電訊聯絡中斷。
但中共中央還是一直保持著與上海局溝通聯絡的能力。當時中央紅軍共有電臺17部,留3部給堅持中央蘇區鬥爭的項英、陳毅、劉伯堅,14部分別配屬軍委總部和一、三、五、八、九軍團。後來在湘江戰役中損失嚴重,部隊大量減員,軍委下令把笨重的發電機、蓄電池埋掉,對上海方面無迴音的呼叫才完全中斷。
所以在莫斯科發號施令的王明說,他聽到上海日文《新聞聯合》通訊社1934年11月14日所發布的訊息,才知道紅軍撤出了中央蘇區。該訊息說:「向四川省進發的中國紅軍主力,在11月10日放棄了過去中央區的首都瑞金。」
戰略轉移是後來的說法,當時講的是「突圍」。對這一決定的保密很嚴。李德回憶,突圍的傳達範圍只限於政治局和中革軍委委員;其他人包括軍團一級軍政領導幹部,也只知道他們職權範圍內需要執行的任務。所以政治動員,思想教育都忽略了,也沒有在幹部戰士中進行解釋工作。為什麼退出蘇區,當前任務怎樣,到何處去等基本任務與方向問題,始終秘而不宣。
也必須看到那是一個非常時期。在四面合圍的敵軍已經將中央蘇區壓縮到一個很小範圍之時,保守行動的秘密和突然性,就是保護黨和紅軍的生命。保密決定並非一無是處,所以蔣介石即使抓到了中共中央上海局負責人李竹聲和盛忠亮,也仍然沒有弄清楚紅軍下一步的意圖。
中央紅軍的最後決定,連上海局也不清楚。
10月10日,黨中央和中革軍委從瑞金出發,率領主力紅軍5個軍團和中央、軍委機關直屬部隊編成的兩個縱隊,開始了向湘西的「突圍」——即後來所說的戰略轉移。
10月25日,透過國民黨設定的第一道封鎖線。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離開了中央革命根據地。毛澤東感慨萬千地說:從現在起,我們就走出中央蘇區啦!
忙碌的周恩來一言不發,更加忙碌。他組織了龐大的撤退計劃,攜帶了過多過細的東西,個人行李則簡單到了不能再簡單:兩條毯子,一條被單,做枕頭用的包袱裡有幾件替換的衣服和一件灰色絨衣。
李德也留下一段評論:「就當時來說,其實沒有一個人哪怕只是在夢中想到過,要北上抗日。雖然抗日是主要的政治口號,但決不是黨和軍隊領導者的軍事計劃」;「突圍的目的,只限於衝破敵人對中央蘇區越來越緊的包圍,以獲得廣闊的作戰區域;如果可能的話,還要配合已由第六軍團加強了的第二軍團,在華南的湘黔兩省交界地區建立一大片新的蘇維埃根據地。」
誰也不知道一旦邁出第一步,就要走上兩萬五千裡。最初稱為西征,軍隊也叫西征軍或西方野戰軍。
開始的無疑是漫漫苦難。
也是耀眼的輝煌。
四、嬗變(一)
歷史應該記下頗具中國特色的這一筆:攻佔中央蘇區紅色首都瑞金的國民黨東路軍第十師、第三十六師,指揮官都是前共產黨員。
第十師師長李默庵,黃埔一期畢業,畢業後秘密參加中國共產黨。
第三十六師師長宋希濂,黃埔一期畢業,也是畢業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兩人的入黨時間都在1925年,都與黃埔一期中大名鼎鼎的共產黨人陳賡關係極深。
李默庵19歲被陳賡帶到廣州陸軍講武學校。後來陳賡從該校轉入了黃埔,李默庵也跟著轉入黃埔。
宋希濂與陳賡是湖南湘鄉同鄉,17歲入黃埔軍校,18歲由陳賡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李默庵是湖南長沙縣人,出身窮苦,從小幫助父母賣柴、養豬;眼見窮人逃荒避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