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頁(第1/3 頁)
&ldo;民困兵乏,再次突圍,談何容易。&rdo;馬良平靜道:&rdo;且君不見關將軍前車之鑑。回西川之路早已有吳軍半路埋伏攔截。&rdo;
&ldo;……&rdo;
&ldo;軍事大要,能戰則戰。不能戰,可降可走。不可降不可走者當死耳。&rdo;馬良指著城上吶喊不休,負傷死戰,誓守荊州的數千蠻兵:&rdo;你看。他們歸順我大漢,仰慕陛下,宣誓盡忠,若水之歸海。他們寧死也不降吳,使父老妻子屈辱於孫權暴政之下,淪為奴隸。如今他們依靠我,盼我率領他們同吳軍一決死戰,哪怕玉石俱焚,也不願受辱於賊!我若拋下他們不顧,失卻民心,只會使陛下日後收復荊州更加困難。良一人生死事小,興復漢室事大!&rdo;
使者聞此,知馬良將自己生死置之度外,非逞匹夫之勇。而是考慮到了自己身故後長遠的將來,大漢江山與劉備的未來。他聲淚俱下:&ldo;侍中大人…!陛下因令君大人與諸位將軍之死,已悲慟病倒,您安忍令他再聞噩耗!&rdo;
馬良搖頭: &ldo;陛下當以國事為重。良即便在九泉之下,也會祈禱陛下還於舊都,一統四海。&rdo;
使者急切道: &ldo;…您想想丞相!丞相與您情同手足,聽見您的噩耗他會悲傷欲絕的!若是突圍半道遇上吳兵,或許他們看在諸葛子瑜情面,會放您回西川…&rdo;
&ldo;放我便是縱虎歸山。諸葛子瑜如何向孫權交代?況若不殺我,為私棄公,便算孫權不計較,他也有辱諸葛氏烈烈家風,子瑜必不為此。我馬氏家族,更沒有苟且逃跑之輩!&rdo;馬良斷然一字一句:&ldo;人生天地之間,所為何來?一不負家,二不負國。&rdo;
吳軍日夜圍攻之下,武陵城中糧食耗盡,刀槍摧折。馬良最終開城,率三千殘眾出戰。諸葛亮推演八陣,尚未完全。而馬良只習得當中天覆,地載二陣。他自來不是出使東吳,就是跟隨劉備與諸葛亮身邊。自東徵以來,他所習陣法方有用武之地。
吳軍三萬之師,嚴陣以待。步騭居中統兵,見馬良親自出戰,即刻派人傳令通知統領左軍的諸葛瑾。
吳軍一片安靜,注視著這位隻身入武陵,竟把荊南四郡攪得風起雲湧的大漢侍中。沒有想到他原來是一文士,何況長久領兵奔逃,早已身形瘦弱,不勝重甲。因而此刻只著輕鎧出戰。他立於戰車之上,手執令旗。所統領的漢軍與蠻兵大多疲倦帶傷,然而他們個個目不轉睛,注視著他們的統帥。耳朵也都豎了起來,等待戰鼓敲響。
諸葛瑾於左軍,聞得馬良親自率兵出戰,心下大震。他縱馬馳來時,正好遙遙望見馬良於戰車之上,揮動令旗,布陣已畢。暗嘆步騭沒有及時發動攻擊,給了敵方休整的時間。他策馬來到中軍步騭所在,嘆道:&ldo;子山進攻就是!何必再叫我?&rdo;
步騭神色陰沉不安:&ldo;今觀敵之形勢,人人視死如歸,求一死戰。依吾之計,窮寇莫逐。&rdo;
諸葛瑾冷然道: &ldo;子山這是在為我考慮嗎?馬季常已非吾弟。&rdo;
&ldo;……&rdo;步騭沉默了一會兒。他與諸葛瑾少年共同遊學,本是故交。此刻只恐諸葛瑾對馬良心存不忍之心,故以言語試探。
吳軍忽然騷動起來。二人忙抬頭往漢軍方向望去,只見馬良高舉令旗,說了一些什麼。戰場相隔遙遠,馬良聲音不大。他們無從聞之。只聽得諸蠻兵高聲呼應,憤慨激昂,聲震雲霄。
&ot;---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即便我死了,你們也要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