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第1/3 頁)
&ldo;陛下,&rdo;但見成都令馬謖出班問道:&ldo;陛下何以不令丞相隨軍出征?&rdo;
&ldo;卿此言可是胡鬧,丞相隨軍,誰來守國,誰來給朕足食足兵?&rdo;
馬謖道:&ldo;足食足兵,自有其人。難道非丞相不可?陛下仁人君子,難防吳人詭詐。尚書令多謀,丞相謹慎。多一人相輔,總多一分勝算。&rdo;
劉備聞此,有些不悅。馬謖這是在拐著彎說他不會用兵麼?好吧…自己確實向來不善用兵。但好歹順利攻取西川,更有漢中大勝…至此徵戰近四十年。怎麼還不曉兵?
但見侍中馬良出列,溫聲對自家幼弟道:&ldo;南中尚不安寧,時有騷擾,皆賴丞相累年坐鎮成都,方不敢大肆舉兵而反。丞相若離成都,隨陛下遠徵,恐他們再無顧忌。&rdo;
&ldo;李恢,呂凱等貞良之士,久仕南土,難道不足以保境安民?&rdo;馬謖反問兄長。
馬良輕搖頭:&ldo;群龍尚不可無首,何況邊境未定,我又舉國東徵。丞相萬不可擅離。&rdo;
&ldo;兄長…&rdo;
馬良搖了搖頭。馬謖見兄長攔著,不好再說,只得隨馬良退回班內。
馬良暗嘆自家弟弟思慮還是不夠周詳。諸葛亮本意收回荊州便罷,而劉備卻必要滅吳。屆時二人意見相左之時,就是戰勢不利,劉備未必聽諸葛亮勸阻。那時候便是丞相隨軍,又有何用?難道如同法正當年那樣衝到陣前去死諫麼?雖說諸葛亮性情溫和,衝到陣前力諫不是他的作風。然諸葛亮也並非惜命,真被逼急了這樣的事情不是做不出來。丞相自是不懼刀兵,可身為丞相,荷一國之重,安能隨便輕生陣前,以死相諫?若是萬一中箭,便與龐士元一個歸宿,這要置大漢基業於何地?
況且這麼做於情於理都是行不通的,死諫也要看人。若是法正於矢石俱下時衝去陣前諫阻,至多使劉備心疼半日,仍會留著人在軍中。但換成丞相就完全不是這麼回事。諸葛亮若這麼做,便是最後安然無恙,也必惹得劉備大怒,只怕會立時遣人把丞相給送回成都。
何況此時與東吳結下的切齒深仇,根本不是當初跟曹操爭漢中可比。若是臨陣二人意見相左,丞相絕對勸不住。
朝堂上一時一片安靜。馬良與諸葛亮卻不約而同在此時想念起法正來了。兩人都將目光投向了那原本屬於法正的位子。那裡自從去年冬天以來,就一直空著。時至今日人根本不可能回來了,劉備也沒有下令把坐席撤去。宮中侍衛明白劉備重情,思念法正。也都不提這件事。所以那時開始,大家每逢議事,看見那永遠空著的位置,不免心下悽然。
馬謖卻顯然沒有被說服,思前想後,還自要說些什麼:&ldo;陛下…&rdo;
馬良回頭看著自家幼弟,溫聲道:&ldo;幼常,孫權已派丞相兄長至前線。&rdo;
馬謖與兄長對望,一時無語,又看向諸葛亮。他二人與諸葛亮情同兄弟,皆知諸葛亮與兄長諸葛瑾手足情深,即便二人皆各事其主,忠心不二,可心中必然羨慕馬家兄弟,能同事一主,朝夕相見。
若有一日,諸葛兄弟不得已必須於兩軍陣前相見,便不會再念私情。但人非草木,這對亦是重情的諸葛亮來說,將會是何等煎熬,自不待言。馬良知道昔日天下大亂,諸葛一家南遷避難,少時的諸葛亮曾仗劍以護長姐幼弟,抵擋流寇。而諸葛亮能擊劍,皆是兄長諸葛瑾所教。此刻,怎忍將手中之劍指向兄長?
方喪兄弟的劉備,自然更是能體會此中痛苦。
馬良看向劉備,心下暗嘆。孫權明知諸葛亮在蜀,仍派諸葛瑾至前線。反